嫁给张无忌后的赵敏,真的嫁给了幸福吗?为什么金庸笔下的主角多是铁憨憨难道笨蛋才能成为绝世高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嫁给张无忌后的赵敏,真的嫁给了幸福吗

明教教主张无忌,在金庸小说中,全是排上号的。少年时期倾慕朱九真,被骗后幡然悔悟;大漠再遇殷离,感动之余相约终身;光明顶对小昭因怜生爱,念念不忘;周芷若汉水一饭之恩,让小无忌铭记于心;绿柳山庄井底与赵敏互动,情愫暗生。

除了欺骗张无忌的朱九真,其他女子对无忌均有很深的感情,说一句刻骨铭心也不为过。但最终,得以和张无忌隐退江湖,是明媚无双的赵敏,他们一起享受闺房画眉之乐。

题主所问:赢得感情的赵敏,最终与张无忌一起,是幸福的吗?

求仁得仁何所望?得到认可的那一瞬间,自然是幸福无比的。特别是少室山,周芷若设计探问张无忌对几个女子的感情,对周芷若来说是不死心,对张无忌来说则是第一次直面内心的感情,并且对以往感受的总结,而对于草丛中被藏匿的赵敏,则得到了她最想得到的话。张无忌对赵敏是“刻骨铭心的爱恋。”

自此以后,以张大教主的性格,对赵敏照顾一生,且一生不负于她。如果赵敏是“求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那她得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那她是幸福的。

但婚姻和爱情总是有差异的。爱情是盲目的,感性的;而婚姻则是责任,理性的。进入婚姻后的赵敏是否还喜欢张无忌暖男的气质与淡泊名利的追求,则不得而知。但他们毕竟不是童话,婚后生活是否一地鸡毛不得而知。

但以赵敏的聪明机智,推测来看,应该能够把婚姻生活经营的很好,“倚天”版本的“郭靖黄蓉”是值得期许的。

因为有一种女子,嫁给谁谁都会幸福。而幸福中的张无忌又是一个特别感恩的人,一定会竭尽全力让赵敏幸福的。

为什么金庸笔下的主角多是铁憨憨难道笨蛋才能成为绝世高手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首先,金庸小说中固然有很多“铁憨憨”出身的绝顶高手,但并非所有绝顶高手都是“铁憨憨”。题主此问,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见”,但也更能说明,这些“铁憨憨”高手塑造的成功,或者较之天才,普通人达到事业颠峰,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令狐冲之练成独孤九剑,很被风清扬夸赞了一番悟性记心的能力,这一老一少,都是聪明杰出之士,王重阳和萧峰都是练武方面有天赋的人才,杨过更是在青年时就能够自行把杂七杂八的武功融为一体,达到一流高手境界的人物。但就题论题,金庸有意安排平庸者或愚笨者掌握绝世武功,其用意可以归纳如下:

01吹尽狂沙始到金——从儒家角度的坚持不懈

说到“铁憨憨”武功高手,估计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郭靖,这个智力“蠢笨得紧”的农家(牧家)老实孩子,因为无意中被卷入一场由三角恋爱引起的凶杀事件,从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奇幻生涯,并且逐步习得高深武功,成了武林顶流。

郭靖的武功构成主要包括江南七怪武功、玄门正宗内功、降龙十八掌、空明拳武功、左右互搏和九阴真经,其学武的过程,其实就是奋斗的过程,虽然有机遇,但连接机遇,和把机遇变成实力的,是他恒久不懈的刻苦努力;并且,作者或有意或无意,让所有的机遇都在其努力之后出现,可谓“自助者天助之”。

首次学艺(不包含与哲别学弓箭)是江南七怪与李萍的合议,郭靖作不得主,仿佛现在的万千小学生,学钢琴游泳绘画书法等等,都不一定是自己喜爱。郭靖此人,小时候就有一腔英雄豪气,风骨令人敬慕,作为武侠人物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于母亲和师父(非师父)的命令,遵从不啻圣旨,通过无数次挨打和苦练,打下了一身强健的外门基础。

二次学艺是马钰传授玄门正宗内功。此事和机遇无关,马钰在决定暗中帮助江南七怪的同时,也在暗中观察郭靖的人品心肠,就小白雕时那句“忠良之后,不能不救”的说法,实际是讲给郭靖,或者讲给读者听的。郭靖由此内外双修,估计水平在三流上,虽然不能与师父们比较,但胜过了黄河四鬼。

三次学艺是人生的里程碑,由洪七公先后两次传授降龙十八掌,洪七公的武功属于外家,降龙十八掌更是其中的顶峰,郭靖学习的方式仍为不断反复,在放弃休息时间、手掌练到红肿之后,初窥高等级武功门径,练习后基本可与欧阳克这类二流高手打平。

此时的郭靖,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好运不断,但好运的背后,正是努力奠定的准备。

四次学艺的时间跨度较长。先由周伯通教会了他空明拳和左右互搏,以及九阴真经中的公开部分,并背诵密码部分;再由精通梵文的一灯师兄弟翻译。学习的过程依然艰苦,几千个跟头和几千遍的背诵,让机会牢牢把握在郭靖手中,自此一日千里,让资质平庸的郭靖稳坐射雕世界武功前十的位置。

与此相同的典型人物还有陈近南,他传授给韦小宝的武功,是以极大毅力,练成入门部分。无论是郭还是陈,练武的过程是儒家的,以诚心正意,求格物致知,并由此辉煌坦荡地走完了修齐治平的人生和事业的旅途。

02云在西湖月在天——从道家角度的顺其自然

若说另一类“铁憨憨”的代表人物,当属张无忌,虽然其人并不蠢笨,但是他学习的过程,基本缺乏主动性,更没有付出极大的艰苦努力,始终是一种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的状态,不抗拒、不强求,由命运的安排,任意所之。如果说郭靖的习武态度是积极的,张无忌的态度则是消极的。

张无忌的武功过程主要有四类,幼年武功、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圣火令武功。他对武功的修习,除了儿时谢逊强迫练习之外,其他的都与生命相关,不是挽救自己的生命,就是挽救别人的生命,在练习过程中,张无忌的态度始终是随性,练到哪算哪,达到目的即可,并不深入挖掘和探究。毕竟在道家看来,道法圆融,宇宙无极,“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张无忌的开蒙是在冰火岛,父亲的武当基础功夫传授中,便包含了道家哲学理念的传递;义父教授的武功更加高端,类似于向小学生讲述大学课程,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先灌输,到后来才领悟,期间更多地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而“道可道,非常道”,不求甚解,或许正是道家角度理解的高层次。

张无忌的武功由低到高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中间环节,完全有赖于《九阳真经》的修炼。张这部神功,得之于无意之间,练之于无意之间,同时也从无意之间死里逃生。当张无忌再度出世,他的功力已属顶级,幼年武功(包括后来观战看会的武功如龙爪手等)因为有了超级内力的加持,也威力无伦。在易经中,“九”是至阳,所以张无忌此时身负至阳之气,但是强不可久,盈不可守,纯阳而无阴,不是道家正统,于是命运(或者说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临时性的补救措施。

三次学艺是在秘道深处,对乾坤大挪移的修炼。就直接原因,是张无忌和小昭需要从秘道中逃生的需求,可以说不得不为之,但看这武功的名称,则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波斯人的哲学里并没有乾坤之说,但作者以乾坤挪移的命名,暗示读者,张无忌练这门武功,实际是将至阳之气做些许转化,乾为阳,坤为阴,挪移便是转化,从而构建内在世界的协调。

真正令张无忌阴阳交泰,水火既济的机缘是对太极拳剑的修习。其中忘了一大半、忘了一小半和全忘了的机锋,以及太极以柔克刚理念深化,使之不再依赖乾坤大挪移做随时调整,而是阴与阳的有机统一与内在结合。同时,学习这门功法的目的也是无意兼不得不然:恰好张三丰创造完成,“新鲜热辣”,而其目的也是在挽救武当一派于危局,同时为明教这个世人心目中的诡异帮派正名。

对圣火令武功的练习,为了救命不必多说。更多地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交融。幼年武功、九阳真经、太极拳剑是名门正派,乾坤大挪移虽然妙用无穷,但显得不那么光明正大,再加上一个出人意外的圣火令武功,正邪交融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

令狐冲学习独孤九剑、周伯通以虚驭实的空明拳,都是道家理念的武侠化反映。和张无忌的武功属性道理相同,道家讲究“无为”,其先在于如“道”一般,阔大而又中正,不作左右袒,没有倾向、没有短板,便会圆融得意,道法自然。

03草色遥看近却无——佛家的意与不意

如果说郭靖和张无忌是铁憨憨的话,恐怕《天龙八部》里的疯僧第一个不服,上述两位智力正常、思维无碍,只是缺了些心机算计,但这位老哥却在纯粹无意间练成了绝世奇功易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