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崔颢的《登黄鹤楼》没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小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崇拜这首七言诗、觉得作者对黄鹤楼过去与眼下即时情景的溶合对乘非常玄妙、实为绝笔之作……

我就是个小学生信口瞎咧咧的!

崔颢的《登黄鹤楼》没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吗

崔颢的《豋黄鹤楼》沒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吗?

(原创)非也。不知题主听谓“崔颗的《豋黄鹤楼》没有多高水平”从何说起。

我们先来看一看崔颢是怎样一个人。

崔颢汴州人,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当时便颇有诗名,时人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王维并提,早年诗中大多描写闺情,后来常常经历边塞,诗风因此而转变,他作的边塞诗苍凉跌宕,具有慷慨豪放的气息,其诗淳补生动,接地气,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

这首巜黄鹤楼》诗是崔颢的代表作。我们先来读一读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追,

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的这首诗,前四句凭吊古迹,从传说开篇,接着生发出去,说的是昔时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借用了神话中仙人驾鹤飞去的故事作开端,空空地余下高高耸立着的黄鹤楼。那黄鹤自从飞去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只剩下楼头那悠悠的白云,千年万年还在飘浮。作者凭吊昔日的神话传说,再观黄鹤楼的今昔,抒发出世事茫茫的登楼感概:时空悠悠,气象苍莽。

后四句转笔抒怀,先前凭吊古迹时杳渺的孤寂惆怅,在晴川沙洲,面对绿树芳草的远眺中,凝聚成浓浓的乡愁:远远望去,晴朗天气的阳光下,平野上绿树荫荫,芳草萋萋,覆盖着江中的鹦鹉洲。天将渐渐地暗了下来,暮霭慢慢升起,在哪里去寻找我的乡关故土呢?眼前,只有一江烟波和无边无际的迷茫,使人心中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忧愁。

“烟波江上使人愁“结尾,将这首诗的景、情、境归结到开篇那一片悠悠的渺茫之中。

这首诗作者挥笔而就,收放自如,整散有度,起、承、转、合一气流转,意旨高远,格调优美,意境开阔,是吊古思乡的妙曲。

难怪诗仙李白豋楼后见此诗,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而敛手的奇闻异事。

由此看来是崔颢诗本身的卓绝,而不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才爆红的原因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黄鹤楼》这首诗有什么意境

谢悟空的邀请,崔颖写的这首黄鹤楼很有意境,登黄鹤楼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作者的无限感慨之情,诗中所表达了登黄鹤楼的感处,登黄鹤楼临江眺望,举目望去长江之水涛涛奔流不息,过往的船客驶向远方,望着山恋叠嶂连绵,不知黄鹤飞向天际,深感愁绪,前四句写登黄鹤楼观感,后四句引发对黄鹤楼一去不复返的描述,全诗表达了作者感慨万千,引发乡思之情,整诗写的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无限感慨与悲伤之情!

唐,崔颖一首黄鹤楼诗

昔人己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长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他怎么不避忌呢有更好的吗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作,也是无数的历代文人描写黄鹤楼文章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文。也有人认为是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古今无人能及。但无论如何,此诗让崔颢一举名扬天下,也让黄鹤楼更加出名。黄鹤楼也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地标。

《黄鹤楼》之诗可以说半古半律,亦古亦诗,其主要原因是前半部分的平仄不合格律诗要求,也因三个"黄鹤"重复于诗句中,按正常的格律诗算是犯"大忌"。所以有人认为此诗出格又出律,只能算古体诗范畴。

那后人又为何将此诗编入七律之中呢?我想主要是这首诗一气呵成,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写得太好太神太奇了。

《黄鹤楼》是格律诗中连用重字而成就最高之作

格律诗中使用重字叠词,崔颢绝不是第一人。如他前面的沈佺期的《龙池篇》,连用4个龙字,4个天字,2个池字。他之后的诗仙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也是重字叠词"连篇",有人说是仿崔颢之作,这里不去讨论是非。但纵观古往今来大家名作中的重字格律诗,后人都认为《黄鹤楼》的水平最高,重字重的最妙,也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黄鹤楼》不避忌重字也许是神来之笔

诗中三个"黄鹤"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景物与人物。"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黄鹤是指黄色的仙鹤,是一种神鸟,代表着长寿,讲述了此地曾经流传的美丽传说;紧接着"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第二个黄鹤,就是诗人所站立的楼名,仙人早已驾鹤西去,此地留下的是空荡荡的楼台,这种从怀古回到现实,给人有种向往却失落之感,也给人感觉寂寥和无奈之叹;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中的黄鹤应该指得道升天的仙人,此时此刻诗人多想能看到仙人仙鹤回来,或带走自己,或带走忧愁和心思,可惜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才留下满腹愁怨和远处的悠悠白云。这样一幅以黄鹤寄情寓情的场面,意境高古而深远,意韵柔长而幽雅,意气风发而空茫。

《黄鹤楼》的重字一叹三咏更增加了诗的意境

古代的诗歌最初都是用来歌颂和吟诵的,或悲或喜,只有反复唱出才会更加有味道有情感,就像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大多都是叠词复句,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黄鹤楼》的三个黄鹤重叠,既有意境上的层层递进,也有吟诵上的情感反复渲染,去掉一个或二个"黄鹤",换成别的词,味道就会如同嚼蜡,意境会断裂变残,韵味会荡然无存,也不可能流传千古。

当然,如果把格律诗以此重字为准则或效仿,一般人只会成为东施效颦、画蛇添足的笑话,如此也只有诗仙才敢才行。

结语

个人认为,《黄鹤楼》独特的半古半诗也好,重字叠词也罢,不可复制,不可再得。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历史规律,是唐朝诗歌变化变革的一个里程碑,是"另类"格律诗中的一座高峰。

今天谈论《黄鹤楼》其实是我们在感叹诗里诗外的千古乡愁,是在关注当下武汉的疫情。让我们共同为武汉祈福,愿我们能早日在黄鹤楼下举杯欢歌!

附: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