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前面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而后面讲与善仁,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道德经》中前面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而后面讲与善仁,如何理解

其实说天地不仁,就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也

无所谓爱。天地没有任何意、想分别,它不

必作意(即起心动念,它没有念,没有想,没

有识),它听任万物自生自灭,乾坤运转,周

而复始,道遍一切处而无需言表。

圣人也一样,无所谓仁,无所谓爱。听任百

姓繁衍生息。自养自活。

圣人之道,本来就是不矜不伐,为而无争,

成而不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上善若

水,下流自处,柔弱而刚强,如天无言说。

这样治国安民,实乃无为而有为!无为自

化,无欲自朴,虚其心,实其腹,就是最

高的治国之道,就是最圆满的社会。这就

是至善至仁了。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我们需要看下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这里需要先明白一个词“刍狗”,草编的狗,祭祀之用。

祭祀时大家都非常恭敬,不敢触碰,祭祀之后就会丢弃一边,视如草芥。

2、橐籥,也就是风箱,它的特点是里面是空虚的,当然古人认为好像什么也没有了,但是鼓动起来里面似乎却永远有东西,所以才“不屈”。

3、刍狗和风箱有什么类似之处呢?或是有什么相反之处呢?

刍狗本是草,想要荣耀,却最终被丢弃。风箱不鼓荡,东西好像还在箱内,一旦鼓荡,东西好像被逼无奈出来了。

道家主静,以无为而无不为。仁义也是如此,是不是越想仁义,仁义离自己越远呢!

4、当然,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联想:也许天地、圣人就需要明白这一关系,那就是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进而才能以万物为轴,以百姓为轴,懂得“有无”的妙用!!!

一家之言,还望批评关注!

如何理解老子所言上善若水和天地不仁

要辞职了,我对不起培养我的领导们,他们很伤心,我感觉,很对不起,我回家了,不在外面瞎晃了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万物,并没想取回报酬。意思天地万物和那个丢去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与不好,天地看待万物一样的,一切随自然发展而发展。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谢邀作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语出老子《道德经》

祭祀活动中,用草扎的狗叫刍狗,活动结束就扔掉了,是废弃之物。

什么是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被儒家定义为一种道德标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为自已缔造一颗仁爱天下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生长,万物与人是平等的。人以万物一样自由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问题出在万物自己身上吗

这句话的意识不是这么理解的。这不是在说万物都是狗,不是在指责天地,也不是在指责万物,这句话的含义,老子表达的是他的宇宙观,以及对人世的价值观。翻译成我们都懂的语言,就是:

对于宇宙(天地)来说,世间我们认识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刍狗。大家都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重要。

其实这个思想休谟也表达过。休谟说:

对于宇宙来说,人和牡蛎没什么分别。

而现代天文学家也有言:

宇宙没有责任要对人类有意义。

其实这背后表达的哲学思想都差不多。人作为一种动物,一种生物,一种物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茫茫宇宙之中,不是什么万物之灵,人和狗,也没有什么分别。宇宙不需要回答人类的追问,就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特殊的目的,是不是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不是有特殊的地位,是不是就是和刍狗,和万物都不一样——

老子和休谟都告诉咱们了,咱们没什么区别。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

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解构主义、朋克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布希亚称后现代性是虚无主义时代,有些基督教神学家和权威人士断言现代与后现代由于拒绝上帝而是虚无主义的。

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已死”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这才是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哲学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面有很大一段话,原文是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今,经常能在一些场合里听到这句话。

这句话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

原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無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我在自己的头条号文章中专门解释过,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看看《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前后对应,其实前面那句话是打个比方,后面那句话才是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熟读《道德经》的朋友应该能够知道,老子很喜欢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讲道理。

因此,我们先来看前半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