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2023/7/7 3:23:05 ('互联网')

本文目录

“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之言。孟子此言,源自孔子的治国之策。对人民先‘富之’,再‘教之。’

先使人民富裕,让人民衣食无忧。所谓仓廪实则囹圄空。(而法家主张贫民。民贫国富,民富国弱)

使人民富裕后,再教育——启民智,立民德。孔子谓之:君子以振民育德。

孟子此言,不是绝对的。孟子又曰:无恒产有恒心者,唯士能为。意为贫穷而不为恶者,只有有节操的士子才可以做到。绝大多数众人,是做不到的。

孔孟之言,体现了两层意思:

一是不能以士人和卿大夫的标准,来要求庶人。

二是儒家是最最重视教育的。但孔孟皆认为,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富民。

孔子谓之:民之所生,衣食也。民馈其生,饥寒至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

无论是孔孟,皆务实,接地气。以人为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当代,民无恒产便无恒心,此话怎么解

普天下百姓,如无恒产,则民心动荡,因此有了恒产,便多了一份奋斗。

首先,谈一下静态的恒产,主要有两类,

①是无负债的静态恒产,如房屋、土地、车子等,这样的情形下,幸福指数相对较高,所以呢,未来的期望肯定是眼下的恒产不受破坏,再进一步的想法是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恒产。

②是有负债的静态恒产,如背负偿债能力房子、车子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偿还债务,就需要去工作赚钱养家,需要恒心去不断开拓,否则的话,那些负债的房子和车子也早晚会化为泡影。这一种的情形可以说是当下的主流,大量的人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在奋力地赚钱偿还债务。

其次,谈一下动态的恒产,讲的应该是所从事的事,因为有了持续不断要做的事,所以呢,就需要不断去奋斗。

如果说,大量的人员没有静态的恒产,也没有动态的恒产,那么他们就要寻找出路,出路有很多种,也可能就走上了极端。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确实是悲哀,“改稻为桑”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只要去实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归于失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来个长篇大论吧。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是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明朝嘉靖年间的朝堂与社会的现实状况。

大明王朝的朝堂内部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以徐阶为首的清流首先发难,却在严党的严防死守中节节败退,严党趁势反击,眼看清流就要一败涂地,紧急关头,嘉靖出场,挽回了局面,并与严嵩达成默契,严党放清流一马,继续维持着朝堂的平衡局面。

政治平衡可以继续延续,但财政吃紧,亏空严重,但国库没有办法凭空变出银子来。

归根结底,缺钱。

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主意。从经济角度算账,改稻为桑确实能够提高财政收入,还能供给洋商的丝绸订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嘉靖很高兴,同意这个建议,专门强调不要加税,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但这个事情有弊端吗?弊端很大,但徐阶和张居正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而是默许通过了。他们根本没在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而是着重于如何扩大对手的漏洞。

上层不经考察,拍拍桌子定下方略,但到了下面基层,执行中就出大问题了。

落实政策的地方官员胡宗宪就首先感到不妥。他认为:此事太过操切了,如果用三年时间,逐步缓改,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是有成功的希望。但是上面却要求一年之内出成果,这很不现实。

如果仅仅从纸面计划上看,改稻为桑真是个好事情,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资金,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还振兴了整个织布行业,纺织资本家也能赚到不少钱,从朝廷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本应该皆大欢喜。

真的那么美好吗?不见得。

政策是个好政策,执行起来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是,各路神仙纷纷登场,拉开一幕轰轰烈烈的大戏。

以前讨论过嘉靖搞的三角权利平衡的政治格局。朝廷由三种权力派系构成:严党、清流、司礼监。严党与清流互相牵制争斗,司礼监从中谐调和监督,看到哪方要倒了,就上去扶一把,哪一方势力太涨,就去摁一下,始终维持着这个三角平衡。

咱们看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严党、清流、司礼监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一、严党

高层(决策):首辅严嵩。

中层(监督管理):严世蕃

基层(贯彻落实):郑泌昌,何茂才

政策下放到基层,执行政策的严党基层官员不顾浙江商贾和农户的实际情况,要求当地作坊一年之内织出五十万匹丝绸。

为什么时间要求这么紧迫?胡宗宪的三年逐步缓改不是挺好的吗?

当然要时间紧迫,如果三年逐步缓改,利益就都让朝廷和老百姓得了,执政官员和地方上的富商和豪强怎么有机会从中获取暴利?

改稻为桑,种桑比种稻利润高很多,那么田地越多,获利就越多,富户和豪强当然想多占土地了。多占了田地,再让原有土地上的农民租种当佃户,是不是就赚大发了。

纺织资本家们也很赞成,因为管理桑田的人手比管理稻田要少得多。有一部分农民就会失业,失业了就要找工作,纺织厂正好雇来当廉价劳动力。

官员们也很赞成,通过土地的买卖,这些富户、豪强、商人们想获得土地,就要经过官员们的手,官员们就能大笔大笔地拿回扣。

但是老百姓可不同意,人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种桑,自己收茧,自己卖蚕丝,为什么不自己赚钱呢,非要卖给你富户地主和豪强?

三年缓改,老百姓就能逐步得利了。

这可不行,要逼着老百姓把田地交出来,就必须有所要挟,怎么要挟?现在就执行政策,毁掉稻田,你卖了田,给你钱,你买粮活下来。你不卖,今年没有收成,饿死你全家!

够不够混账?

为了快速推行改稻为桑,当地官员派人骑着战马践踏秧苗,但戚继光火了,把兵调走了。

严世蕃和郑泌昌、何茂才干脆下了毒计,竟然毁堤淹田,借天灾酿了人祸。地主豪强们借机低价收购甚至巧取豪夺农民田地。

两县被淹,百姓生存立即成了大问题。没有粮食,活不下去了。

农民的怨恨:

“今年青苗已经下去了,要改桑只能等明年,你现在就让我改,不改就毁堤淹田,现在改桑,到时候没粮食吃,饿死了找谁去?难道去吃桑叶吗?朝廷哪能这样做事?”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的农民,以食为天,吃饭比什么都重要,能不饿肚子就是盛世,千恩万谢了。庄稼、土地,这是他们的命根子,只要有土地,庄稼收上来,即便苛捐杂税,他们也不会造反。农民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满足于自给自足。他们轻易不愿意折腾,他们更愿意做顺民,可受欺负、受委屈的总是是农民。

毁堤淹田,这就是要绝了农民的命根子。

严党的论调: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敢于反抗的,就扣上通倭的帽子,杀一儆百。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造反!”

地方大员胡宗宪急了眼,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治下的老百姓遭此灾噩,他开始向朝廷请求支援,并四处借粮。

那么,掌管朝廷粮食的清流们又如何对待呢?

二、清流党

高层(决策):徐阶、张居正

中层(监督管理):赵贞吉

基层(贯彻落实):海瑞、王用汲

清流高层的态度:

当此百姓危难之际,向来与严党水火不容,斗得你死我活的清流高层,徐阶、高拱、张居正首先想的不是拯救百姓,而是要扩大事态,以酿成更大恶果,好捉住严党的把柄。

淳安、建德两县受灾,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地方大员胡宗宪设法筹粮赈灾。他首先向户部请求调粮赈灾,被徐阶和高拱搪塞,暗示其无粮可调。

而张居正在裕王府议事时说出了清流的真实意图:

“户部,是不能给他调粮的。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

“干脆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