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是什么意思(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及准噶尔是什么关系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准噶尔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太紧密了,可谓是一脉相承。

瓦剌、卫拉特、厄鲁特三者内涵相同,皆指向同一对象——西部蒙古或漠西蒙古;而准噶尔则是西部蒙古四大部中的一部。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成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首——盟主;噶尔丹汗统治时期(1671——1697),兼并厄鲁特蒙古各部及附近蒙古部落,称雄漠西,准噶尔则成了西部蒙古的代名词。下面简介一下它们的兴衰及其关系:

斡亦剌——元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斡亦剌为蒙古之一部,居住于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以北地区。1207年投降蒙古,首领受封为全体斡亦剌四千户长,领地扩大至谦河上游(小叶尼塞河)等地。元末,斡亦剌已扩充至四万户。

瓦剌——明代将蒙元时称作斡亦剌的西部蒙古诸部改称为瓦剌。瓦剌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瓦剌贵族脱欢于1418年袭父爵,成为瓦剌首领之一。脱欢先后兼并了太平、把秃孛罗两部,统一了瓦剌内部;1434年又袭杀东蒙古太师阿鲁台,统一了东、西蒙古,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傀儡可汗,自称太师。此时,瓦剌统治了全蒙古,势力走向强盛。1439年,脱欢辞世,子也先嗣位为太师,东征西讨,瓦剌势力达到鼎盛。也先逝后,瓦剌势力渐衰,主力移向漠西,主要活动地区以坤奎河、札布汗河为中心,东到杭爱山,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越唐努山;后为东蒙古所逼,向天山北路发展。

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是清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国外学者泛称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之斡亦剌,明代之瓦剌。初分布于锡尔锡德河与叶尼塞河上游;经长期融合与吸收周围突厥语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清代厄鲁特蒙古主要分布于东起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其具体分布地区为:准噶尔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与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尔伯特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两岸;土尔扈特部,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一带;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后又迁至青海、西藏一带。四部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只有一个松散的联盟“丘尔干”作为协调各部关系的机构,丘尔干有盟长,原由四部之首实力雄厚的和硕特部首领担任;至17世纪20——30年代,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取代了和硕特部盟长地位,成为四大部之首。

准噶尔部——清代厄鲁特蒙古四大部之一,因首领姓绰罗斯,故又名绰罗斯部。该部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河塔尔巴哈台以东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政治中心。到了巴图尔珲台吉与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统辖厄鲁特蒙古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噶尔丹汗受沙俄唆使,于1688年东侵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北部落瓦解,南下内迁,归附清廷并求救。噶尔丹得寸进尺,南进至距离北京城仅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南北分治的狂妄要求。1690年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大破噶尔丹,准噶尔军队大败而走。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清军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大破噶尔丹。噶尔丹兵败势衰,部众离散;转年,迫于清军的紧逼,噶尔丹自杀。其侄策旺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首领,同清朝关系还不错。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去世,子噶尔丹策零继位,与清廷关系紧张,发生过战事。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开始了内乱。1754年,乾隆帝出兵西征。翌年清军兵分两路进入伊犁,统一了西北,在其聚居地实行盟旗制度。准噶尔部,亦即厄鲁特蒙古纳入大清的统治。

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西部蒙古)三大部。西部蒙古自蒙元的斡亦剌,到明代的瓦剌,再到清初的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以及康雍乾时期的准噶尔,一脉传承了五百余年,生命力真的挺强。相对而言,西部蒙古归附清政府时间最晚,也是清廷耗时最长(前后70年)、费力最大、数次出兵才最后征服;而清朝的版图也最终确立下来了。

准噶尔为什么要选择和清朝死磕,准噶尔西迁不行吗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公元1388年四月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这些部落联盟经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鞑靼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而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鞑靼人眼中是没被当成蒙古人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瓦剌在成吉思汗时代被称为“林木中人”。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瓦剌作为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也被冠以蒙古之名,不过瓦剌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依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曾数次兴兵驱赶蒙古人远离自己的边境线。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鞑靼仍延续着“元”这一国号。这在明朝看来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

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方面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当明朝侧重于对鞑靼用兵时瓦剌则趁机悄然壮大。瓦剌在实力壮大起来之后就开始进犯明朝的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瓦剌。

然而朱祁镇本人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本想以英宗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明朝,然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拥立了明代宗朱祁钰。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重创的瓦剌人不得不撤兵。瓦剌部首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

后来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势力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这时蒙古各部族按所生活的地域范围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生活在如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部族称为漠南蒙古,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称为漠西卫拉特蒙古,而生活在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则称为漠北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都不是单一的部落,而是各自由若干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卫拉特蒙古主要是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卫拉特各部所活动的地区北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南至天山;东到阿尔泰山和蒙古杭爱山分界线;西包巴尔喀什湖地区。

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开始日渐强盛起来。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土尔扈特部在准噶尔部的压力下被迫与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一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