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要求见梦露、去迪士尼,在释放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53年3月5日,苏联第二代领导人因病去世,行伍出身的赫鲁晓夫当选苏共新任总书记。

针对当时苏联国内形势以及国际地位,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改革。

在外交上,赫鲁晓夫一改早前斯大林时代谨慎冷静的外交风格,开始了所谓的破冰之旅。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之邀,乘坐飞机前往美国,展开对美国的政治访问。

在赫鲁晓夫访美期间,这位苏联领导人不仅参观了美国的工业设施,还申请参观了新修建的迪士尼乐园,并请求与好莱坞女星梦露共进晚餐。

这看似稀松平常的行为到底隐含了赫鲁晓夫怎样的外交智慧,此次破冰之旅又给苏美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发展。

一访美

1959年9月15日,苏联官方报刊《真理报》刊登了一幅漫画,漫画描绘了一架图114飞机在列宁号破冰船和登月火箭的衬托下起飞,机身侧面写着“莫斯科——华盛顿”的大字标语。

用漫画来隐喻政治一向是苏联人的拿手好戏,赫鲁晓夫的访美之行,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元首少有的政治会晤。

展开全文

9月15日下午一点,苏联空军一号降落在华盛顿安德鲁机场。

美当局为迎接赫鲁晓夫的到访做了精心准备,沿路铺设红毯,奏苏联国歌。

艾森豪威尔总统和国务卿克里斯琴亲自迎接。

9月16日,赫鲁晓夫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演讲。

赫鲁晓夫在演讲中强调,苏联人永远怀抱着最好的愿望和诚恳的心情看待美国,希望我们的到来能给美国人民带来苏联人民的友谊,带来争取改善我们两国关系和巩固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在场有人询问赫鲁晓夫是否讲过“我们终将埋葬你们”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说过您可以否认,如果说过烦请您对此言论作出解释。

面对这种极其刻薄的问题时,赫鲁晓夫展现了身为政治家的独特智慧,他说:“我的确讲过这种话,只不过这句话被你们这些美国媒体所误解了。我所说的埋葬绝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消灭,那样的话,即使埋葬在场的诸位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赫鲁晓夫诙谐幽默的回答引来了在场众人的一片掌声。

结束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演讲之后,赫鲁晓夫乘坐专机于19日上午抵达洛杉矶,受洛杉矶当代政府之邀参观了好莱坞。

在一众电影公司中,赫鲁晓夫选择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福克斯老板斯库拉斯表示对美苏两国的电影交流计划感到高兴。

在晚上福克斯举办的晚宴上,赫鲁晓夫借着酒意向美国政府的随行人员提出了参观迪士尼乐园以及与梦露见面的请求。

美方随行人员对赫鲁晓夫的这个请求感到十分为难。

那时由于冷战时代的对立思想,美国政府和媒体对苏联进行了系统性的抹黑,在大部分美国平民的眼中,苏联是一个妄图奴役世界百姓的邪恶组织。

与之相反的,在美国人眼中迪士尼乐园则是标准的美式文化象征,苏联“元首”的参观会“玷污”迪士尼乐园的纯洁性,而梦露是否能与赫鲁晓夫见面,要取决于梦露本人的意愿。

9月21日,赫鲁晓夫在旧金山市长和商界举行的招待会上公开表示,希望能同艾森豪威尔总统签订友好协议,并声称该协议会给世界和平的事业带来巨大好处。

赫鲁晓夫随后参观了旧金山附近的肉类工厂,他对美国的高机械化农业很感兴趣,希望能签署一些农业机械的合作协议,用来解决苏联农产品生产不足的现象。

但是在后续的实际会谈中,美苏两国首脑会晤并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只是讨论了一些二战遗留问题。

二形象改善

在当时的美国各界,不少人认为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领导人是只懂政治的“社会主义暴君”。

那是因为早在十月革命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建立了对苏联的舆论攻击体系,他们接纳了一批白俄余孽,利用先进的媒体和娱乐行业在无形中给美国人建立起反苏的潜意识。

虽然二战时期这些媒体攻击有所减少,但当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冷战的爆发又让这些舆论攻击死灰复燃。

赫鲁晓夫的访美之行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了苏联元首也并非是毫无感情的政治机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此行也改变了不少美国人对苏联的原有偏见。

在过去两国民众的交流非常少,美国公众对苏联一直缺乏相应的了解。

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苏联民众可以拥有汽车、房子等私有财产,他们甚至认为苏联公民全都是共产党员,认为苏联政府最终目标是传播共产主义并建立统治世界的力量。

赫鲁晓夫之行以及数次公开讲话虽然没有在根本扭转美国人对苏联的偏见,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美国平民对苏联的刻板印象。

访美期间赫鲁晓夫不遗余力地向美国各界推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他所见到的,都是浸淫资本主义社会多年的老油条,是当下这个美国社会最大既得利益者。你跟他们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同于鸡同鸭讲,这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赚得盆满钵满的资本家,自然不会在意这个苏联元首的相关言论。

对于他们而言,赫鲁晓夫的访美行动更像是一场政治大秀,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访美后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人之所以向往社会主义,就是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大部分平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不会在政治上有理性的见解。

苏联成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较于沙俄时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斯大林大国有体制的僵化并没有妥善解决苏联人民在物质生活上面的需求,苏联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了军工企业与重工业上,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陷入到停滞当中,对食品以及住房改善也不上心。

赫鲁晓夫的访美之行,根本目标还是在为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革铺路,希望能从美国那里学到相应的经验,同时能够改善与美国关系,消除美国民众对苏联的偏见,在国际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活动空间,避免更严重的意识形态交锋。

访美之行结束后,赫鲁晓夫开始对苏联体制进行了改革,首先就是文艺行业获得解冻,与美国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

尤其是在经济上,访美之行途中的参观给赫鲁晓夫带来了改革的灵感,并于1961年的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给予部分企业业务独立性,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取消了政府体制对农业发展的干预,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在斯大林时代,农民每年都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交售价格远远低于农产品价格,赫鲁晓夫取消了这种性质的收购政策,将原有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农民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

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相对来说比较积极的成果,但还是触碰到了党内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半改半留的改革政策不仅没能争取到人民群众,反而招致大量不满。

而赫鲁晓夫的访美行为,和梦露共进晚餐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党内强硬派对此表达了强硬不满,甚至在会议上指责赫鲁晓夫的资本主义倾向,同时苏美两国并没有因赫鲁晓夫的访美以及一系列文化交流计划而得以缓和,两国对峙愈加显著,甚至在1962年爆发了险些引起世界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

这些都给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的终结埋下了伏笔,并最终在1964年10月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他的改革也宣告失败。

结语

赫鲁晓夫访美时期的多番操作,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苏联在美国群众间的形象,一方面则是寻找苏联的出路,学习西方经济上的先进理念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最终他的访美行动成为了单方面的讨好,单一的政治家行为并不能改变被本国媒体和政治精英所把控的社会舆论。

美国普通百姓直到苏联解体之前仍把苏联人想成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奴隶,把苏联政府当成是侵略扩张、肆意挑衅的可怕怪物。

没有民主、没有自由、教育落后、文化落后,特别是那些没有去过苏联的美国人,更是会把美国想象成天堂,将苏联认作地狱。这也不是通过一次国事访问就能扭转的。

既然偏见无法消除,可以迎合他人喜好,会被他人认定为政治作秀,那为什么不做好自己,将实际的成果摆出来,每个国家不需要他国来认可,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视国情的刻意迎合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灾难,将自认为先进的理念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暴行,是蛮荒时代的代表,无论是人还是国家,做自己才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节目,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拙劣模仿。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