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八路军打仗的心酸往事,子弹完全不够打,全靠拼刺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更不要说在战场上至关重要的子弹了。那么一个士兵上战场携带多少弹药合适呢?有人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子弹有保障才能消灭更多敌人嘛!例如美国的普通战士带弹量一般都是两个弹匣加上一支上满子弹的机枪,加起来超过七百发子弹,可以说是非常土豪了。超级大国亦是如此,更别说其他国家肯定要带更多子弹了!也有人说,弹药不需要带太多,士兵负重大把消耗体力后续没办法打仗了,不过也需要带够一定量才能支撑一场战役。

每个国家对着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标准,就算在同一国家,针对不同兵种不同枪支都有不一样的规定,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人都认为,子弹作为战场刚需,一定得带够量才行。但世界上就有这么一支队伍,凭借人均四颗子弹的士兵们浴血奋战冲锋陷阵,获得了胜利,沉重打击了入侵者的狂妄气焰,刷新了世界的认知,这支队伍就是八路军。八路军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没有退却,历尽艰难将侵略者打得无条件投降,滚出中国,是何等英勇!

受到一些抗日神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八路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是,八路军的装备十分简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先辈们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才换来的,可以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么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到底是用的是什么武器打败日本的呢?跟日本侵略军的装备有多大差异?八路军怎么把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逃出中国的?人均4颗子弹又为什么被叫“三枪八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答案吧!

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国的时候,清朝刚刚灭亡,因为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直线下降,本来靠四大发明立于世界顶峰位置的中国,早就被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西方各国超越。在西方各个国家利用火药做出枪支时,我国连一支像样的土枪都没有,这对后面八路军抗战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抗战初期,战士们的身体素养和武器装备的短缺和都是八路军面对的重要问题。

日本在侵略中国前做了很多准备,例如制造舆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的“军国神话”正如日中天,无可置疑得通过一战的胜利成为亚洲一哥,但凡涉及远东外务,其他国家都要看日本的脸色说话。贪婪的日本并不满足于只涉及外务,他们想完全介入中国事务。于是在国际社会上大放厥词说中国是“沉睡了四千年的雄狮”,就算再过十几年也不会被唤醒,所以需要其他国家来“帮助”中国。而这个重任由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日本来承担最适合不过了,赤裸裸地展示了自己的侵略野心,而其他想要分一杯羹的列强国家欣然同意或是默许。

展开全文

除了人们熟知的舆论战,日本政府在侵华前在经济和军事上也进行了长期准备。1929年开始就多次进行经济改革,将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经济的轨道,提高军事经济,改良武器疯狂扩充军事装备。军事方面,多次派遣板垣征四郎秘密到长春哈尔滨等地进行“参谋旅行”,暗中制定侵入中国东北的作战计划。同时在日本国内也在马不停蹄地举行大规模的国家总动员演习,他们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战争经验整理成册,在部队中开设课程教授,并大量招收童子军,从小培养战争机器。并多次改革军制、整肃部队,为侵略中国做好了万全准备。

日本军队从侵入中国前就已经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了,并且人均学历最低也是小学,在学习军事课程时候毫无压力。反观中国战士们,虽然满腔热血,但大多都是农民出身的大老粗目不识丁,就算是教授军事知识也是懵懂状态。在战场上有文化和没文化也是有区别的,没文化只能凭借感觉去打,而有文化的人则能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互相传递。另外,日本将士在战争前都进行了有规划的军事训练,虽然身高劣势但胜在强壮。而中国战士都是征兵没多久就上了战场,平时被地主克扣口粮,大部分都身体孱弱,两军战士身体素养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据记载,日军在侵入中国前训练时,每人配发至少300发子弹进行射击训练,等到来到中国战场时候,普遍枪法精准,基本无需瞄准,抬枪就能命中较大目标。反观中国士兵几乎没有战争经验,弹药的匮乏也不能让他们真枪实弹训练,有的士兵上战场前都没有摸过枪,在战场上使用的弹药也都是限量供应,所以想把八路军战士各个都培养的百步穿杨简直是天方夜谭。抗日将领宋希濂将军曾说过,一个日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八个国军士兵。国军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北路军战士了,多数时候都是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炮火。

日本战士使用的武器多是弹道稳定的三八大盖,人手一支步枪,配备三箱弹药,前两个弹药箱各30发子弹,第三个弹药箱有60发子弹。这种配置不知道让多少八路军心生羡慕!而八路军的军工厂制造条件和技术也都很落后,原料也很匮乏,制造出的子弹数量供不应求。抗战初期中国子弹月产值也就1500万发,前线200多万国军部队每人每月只能领到10发子弹。而八路军战士不说人手一把步枪了,有时候一个游击队七八十个人也就两三支手枪和几颗手榴弹,枪里有五颗子弹都算得上是主力,没有枪的战士们只能手持枪托或者石头冲上去与日军肉搏。用石头怎么能抵御日军的飞机大炮呢,可想当年的伤亡有多严重,同时也反映了抗战时期的八路军装备到底有多落后。

1937年,八路军首次参加抗日战争,4万名官兵只有一万多支枪,平均每支枪只有30发子弹。30发子弹是整场战役下来的平均数,也就是说每场小战役八路军每人基本只能分到4发子弹。中国军队跟日军相比,火力密度、弹药储备及兵员素质都不占优势。远距离拼火力,八比一,十比一的交换比都可能达不到。但是缩小攻击距离,和日军打肉搏战,那么日军的火力优势就发挥不了了。所以八路军选择了机动性更强的伏击战。

八路军伏击日军一般都是先埋伏在预定地点,在日军必经路上埋设地雷。等日军踩上地雷,部队陷入混乱的时候,马上放上三轮排枪,集火打击杀伤日军有生目标。然后在轻机枪的掩护下立马冲锋,推进到手榴弹投掷距离后,再扔一波手榴弹。最后亮出刺刀,挥舞大刀,杀入敌阵贴近和日军展开肉搏白刃战。但身体素质和战斗经验的差异,在前期战斗中,肉搏战中八路军也是占不到优势的。基本只有大刀连这种注重肉搏的队伍能和熟练运用刺刀的小日本一决高下。所以步兵一般都会留一颗子弹,打出三发就开始冲锋了,等到肉搏打不过时,再对近身的小日本打出最后一发子弹。也就是因为这样八路军被日军称为“三枪八路”。

当时的八路军武器除了自制土枪,有一部分是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通过军工厂的改造再到八路军战士手中,有些弹药都是从清理战场时候收缴的日本子弹中取出来,再重新制造成八路军使用的子弹。但缴获的武器始终是有限的,战士们不得不自制一些武器,像是土地雷和手榴弹之类。但是他们使用的武器可决不是抗日神剧中的那样,随便拿个包子又能吃,还能丢出去当手榴弹。

八路军的自制手榴弹,是以德国的手榴弹为原型改造的,但是因为没有钢铁厂,手榴弹还是缺乏原料。八路军战士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智慧——就地取材。他们用捡来的已经使用过的手榴弹弹壳或者简陋的铁皮壳子充当装火药的弹匣,把砍来的树枝打磨成需要的尺寸,充当手柄;火药则是当年的“四大发明”流传下来的黑火药。一开始这种自制的手榴弹根本没有什么杀伤力,扔出去就只是将手榴弹本身变成两半,几乎没有杀伤力。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改良,杀伤力才慢慢增加,在战场上能发挥出作用。但就算是这么简陋的装备也不是无限量供应的。当时的中国赔款割地,腐败的清政府压榨人民,导致中国实在是太穷了,大批生产制造这样一个成本不高的手榴弹的支出都负担不起。

在武器装备都落后的条件下,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脸上被炮火摧残的将领,脸上还沾染着鲜血,对着手下怒吼“别的没有但要命一条,子弹打完了就用枪砸,用刀给我砍,刀断了就给我肉搏,今天就是全死了也得给我用命顶住!兵打完了你就给我填上去,你没了我就亲自填上去,一步也别想给我往后退!阵地不能丢!”这种对话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真实存在的,没有一个人退却,将士们用血肉之躯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

直到抗战末期,八路军的装备暂有好转的时候,日军单兵作战能力依旧不容小觑,在湘西会战中也仅仅和日军打成基本持平的伤亡情况,抗日战争胜利来的很艰苦,是用先辈们的鲜血和尸骨一点一点堆出来的胜利。

有人觉得“三枪八路”不是一个好称呼,或者说是日军对八路军的蔑视,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先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赢战役成功守卫国家的证明,是先辈一步步打出来的荣誉,每一寸土地的和平,都是无数先辈奋斗一生的结果。明白被欺侮的苦难有多痛,才懂得复兴的目标有多重!加油,中国!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