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意思及由来(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我们为什么叫做“炎黄子孙”

要了解炎黄子孙这三个字,首先要知道炎黄是谁,炎帝神农,黄帝轩辕,还有蚩尤,基本中国人的种都出自这三位大神,也就是说你身上的基因源头一直往上追溯可以找到他们身上,不然你以为你身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毫无理由凭空出现的呀,当然也人说我们的存在就是一种电波

为什么中国人叫炎黄子孙

“炎黄之后”称呼已历2000多年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 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 他们也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人。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说:“鲧, 黄帝之后也;共工, 炎帝之后也”, “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 由此可以认为“黄、炎之后”就是“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了。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黄帝姬姓, 号轩辕氏, 曾发明养蚕、舟车、指南针、兵器、衣裳、房屋、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医书《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雷公等的医学专著。古代神话中, 黄帝为至高无上的中央之神、公正之神、文明之神。
炎帝, 相传远古少典娶有虫乔氏所生, 号烈山氏 (又作厉山氏) , 最流行的看法即神农氏。他是发明农业的代表人物, 曾经发明耒耕, 立集市而通财货。在中国神话中, 炎帝是太阳神、农业神、医药神。

“炎黄子孙”称呼出自于康有为

清末最早使用“炎黄子孙”用语的是康有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4月, 流亡加拿大的康有为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皆黄帝子孙, 今各乡里, 实如同胞一家之亲无异。”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炎黄子孙”称呼已经普及了。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民族自豪感

把自己与炎帝、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联系在一起, 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举世瞩目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并由此生出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同胞亲切感

“炎黄子孙”往往表达一种“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的手足同胞情,许许多多前人的话语中提及的“炎黄子孙”, 无不表达了浓烈的同胞之情, 但所谓“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更重要的是文脉。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文化归宿感

“炎黄子孙”称呼克服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中华同胞的局限性, 是一种文化归宿感的寄托。“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同义语或代称, 广大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是文化归宿感的寄托。

“炎黄子孙”称呼增强历史沧桑感

“炎黄子孙”称呼与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这正是“炎黄子孙”称呼历史沧桑感的体现。“炎黄子孙”称呼自战国时期萌芽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提起“炎黄子孙”人们都会想起中华民族的那些过往,这是历史沧桑感的反映。

“炎黄子孙”的称呼历史悠久,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 然而学界又有很多人对“炎黄子孙”的称呼能否代表“中华儿女”有所争论, 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因“炎黄子孙”称呼既具有血缘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这里只就“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而非血缘性进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我们华人的自称,因为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所以炎帝和黄帝的后辈也就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炎帝和黄帝原本是同一部落的族人,后来各自发展成了两个敌对的部落。在阪泉之战中,黄帝击败了炎帝,然后黄帝统一了两方的部落,这一族的族人就被称之华夏族。而在汉朝以后都被称为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依然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数最多。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炎黄子孙”的远古传说,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与炎帝定性为“远古的传说”,其中并提到: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远古的传说”、“人文初祖”这些定性很准确。“炎黄子孙”之说的由来,也是很值得补充的信息。

“黄帝”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

春秋以前的文献,像《诗经》、《书经》,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禹,没有黄帝;稍后一点的《论语》、《墨子》、《孟子》,所载最古老的帝王,是尧、舜,也没有黄帝。①

到汉代,出于“五德始终说”的现实需要,司马迁父子综合战国以来对“黄帝”的各种描述,将其作为帝王谱系的首位,写入了《史记》,并以之为始祖,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尧、舜、禹是黄帝后人,被视为“戎狄”的秦、有“蛮夷”之称的楚,与西汉连年交战的匈奴,他们的君王也都是黄帝后人。②

《史记》开此先例后,之后的新兴“蛮族”政权,在势力深入中原后,常选择抛弃原来的祖先传承,转而宣传自己是黄帝后裔。比如,鲜卑慕容氏自称“高阳氏(黄帝嫡孙)之苗裔”;建立辽的契丹,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后裔”。不过,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都无意自诩黄帝之后。这既有自身统治实力强大的缘故,也与儒家的“华夷之别”在于文化而非种族有关。③

上述种种攀附与排斥,都只是皇权游戏。

黄帝成为国人共同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全面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意识,与梁启超等人在晚清对历史的重新发掘有关。

戊戌之前,康有为、梁启超曾试图将儒学改造成儒教,来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抗衡。梁启超曾言:“我辈宗旨乃传教也,非为政也;乃救地球及无量世界众生也,非救一国也。一国之亡于我何与焉。”——我们的核心工作是传(儒)教,不是从事政政;是拯救世界,不是拯救区区一个大清国。④

1898年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眼界有所开阔。其理想从“救世界”退回到“救中国”,救亡的法宝,也渐渐从孔子和儒学,变更为黄帝和种族主义。

当然,时代所限,梁当时的种族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很荒唐的地方。比如,梁曾在文章中写道:

“彼夫印度之不昌,限于种也。凡黑色、红色、棕色之种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与其脑之角度,皆视白人相去悬殊。惟黄之与白,殆不甚远。故白人所能之事,黄人无不能者。日本之规肖西法,其明效也。日本之种,本出于我国。”⑤

其实康有为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更为极端。他认为只有白种人和黄种人有资格谈平等,至于那些“性情太恶”的棕、黑种人,应该“饮以断嗣之药绝其种”。⑥

这些荒唐之言,属于时代局限,今人自然不必苛责。此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了新的文化资源。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对华侨演说,开口即称:

“我国皆黄帝子孙”。

革命党人也在晚清有了“黄帝子孙”的种族认同。

当然,出于推翻清廷的现实考量,他们将满人排斥在了“黄帝子孙”之外。比如,章太炎认为,纯血统层面的黄帝后裔并不存在,黄帝后裔指的是所有被华夏历史文明同化的种族,他责备满人以高高在上的外族统治者自居,不承认他们是“黄帝子孙”。⑦

当时的维新派与革命党知识分子,之所以对黄帝情有独钟,还有另一层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这些流亡知识分子,在日本接触到了拉库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学说。

拉库伯里认为,黄帝其实是两河流域的一位君主尼科黄特(Nakhunte),后率部族东迁,越过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这种“黄帝西来说”,正可弥补当时受种族主义影响极深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时的自卑感。所以,1903-1905年间,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甚至专门撰写了论文,来“佐证”黄帝的家乡就是遥远的巴比伦。宋教仁、梁启超也积极宣传这种观点。

不过,到了1907年,出于现实需要,章太炎又抛弃了这种观点。章解释道:如果承认黄帝来自巴比伦,中土原是苗人地盘,那么,汉人排满是正义,苗人排汉也同样正义,这对排满革命不利。⑧

其实,黄帝是战国时代才出现在文献中的传说人物,讨论他究竟是不是来自巴比伦,在史学层面并无多少意义。不过,清末民初这场“种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想潮流,确实重新发掘了黄帝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使之走向了“国族共祖”。滔海志士陈天华在黄帝的肖像前的恸哭,即是这种文化发掘的典型成果:

“哭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叫一声我的始祖公公,在天之灵,能不忧恫?望皇祖告诉苍穹,为汉种速降下英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