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全诗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全诗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生动地描绘,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是一曲野草的颂歌,进而歌颂了顽强的生命力。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意境浑成,堪称“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不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二、“枯荣”反义

1.“枯荣”揭示事物生存发展的规律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生生不息。作者正是通过这秋枯春荣的野草揭示了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

2.“枯荣”二字不可颠倒

“枯荣”二字不可颠倒,一为韵律,若为“荣枯”,则诗歌的音韵之美全无;二为内容,直接生发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好句来。

3.“枯荣”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顽强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一年又一年,岁月就这样无情地更替着。“枯荣”与“荣枯”大不一样,如果用“荣枯”,便是秋草,秋草满古原则是衰草连天,便不能生发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好句来。所以,这对连用的反义词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顽强。

4.“枯荣”含有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这首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还含有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据说当年作者才16岁,我们可想而知,他的朋友应当与他年龄相仿。16岁,这是一个刚刚涉世的年龄,真可谓花季少年,今后的事业会一年比一年好。一年过去了,像是“枯”了,新的一年又来了,在新的一年里要“荣”起来,要取得比上一年更大的成就。“枯荣”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态度。

5.“枯荣”美景反衬送别的一丝惆怅

从诗人的构思来看,写古原,写野草,不过是为送别安排的典型环境(草荣):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上的景象如此迷人,本应该让人心旷神怡,然而,今天却是为送别朋友,这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惆怅!看那茂盛的野草,一片片翠绿,哪一片叶子不饱含别情别绪?“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正是在这茂盛(荣)春草满古原上的送别,正是这一丝惆怅才让这首诗更富于诗意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这是个很老的关于格律诗的问题,甚至可以用来作拗救的举例。

不过赏析到这首有名的律诗,大都是用“拗救”二字一笔带过,大抵只是律诗检验告诉我们出律,然后又归于律诗,并没有人详细来分析这个问题。

平仄分析

今天题主提出来,我们就认真看看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句“离离原上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是典型的平起仄收五言律句,所以,如果是律诗的话,我们根据“对”、“粘”的规则可以得到整诗的平仄关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找出入声字“一”、“不”、“接”、“别”,标出这首诗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会发现整首诗的平仄除了第二联,其他地方都是严合的,而我们最大的疑问就是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虽然在古时也是个多音字,有(bù,bú)两种发音,但是由于它是入声字,所以即使在这里发第二声,也只能是入仄声韵。所以这句“仄仄平仄仄”,关键位置(二、四)位置平仄为“仄、仄”,这就是失替。这不是一个律句,同时还犯了“孤平”。

出句出律,白居易在对句进行了拗救。原本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春风吹又生”的“吹”字为平,讲对句的平仄变成了“平平平仄平”,同时形成“孤仄”,对出句进行了拗救。

经过拗救后,语句诵读感得到恢复,并没有产生朗读困难的情况,再加上其他律句合平仄,韵脚为“八庚”部,没有出韵。而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工整对仗的,所以这是一首律诗。

拗救是否还是格律体

我们看题主的第二个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难道说“大拗”被邻句救了就可以,即便这句话出韵了也算律诗?

在得到大多数认同的拗救情况,并不影响整首诗的平仄关系,这样的拗救是合律的拗救格律诗。

白居易作为中唐诗人,格律诗发展到他这个时期基本上已经成熟,并不会出现半律体,即使是“拗救”也是有一定规范的。他使用的这种“对句相救”的方法是得到大家承认,有一定普适性的。

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还有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里是七言,我们去掉前面两个字,就得到五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报国有万死“(“国”字为入声字,仄音)就是“仄仄仄仄仄“,这里原本也是“仄仄平平仄”的律句格式,出律成为五连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是把“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换成平声的“无”字,对上句出律做出拗救。

这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同类型的“对句相救”。而且这两句更加典型,所以我们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我们以后只要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这种拗救,同时保证整首诗的格律性。

拗律体的划分

我们要清楚一点,所谓平仄格律是帮助我们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尽量避免语病的一种工具。对古诗是否格律体的划分虽然有平仄这个大的标准在,但每个时代的发音变化,而格律的标准不变,所以这种划分带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是必然的。

从唐朝的《唐韵》到《广韵》在到南宋的《平水韵》,韵部从200多个合并到106个,那么有多少因为韵部合并而导致的原本不和韵的古体诗变成格律诗呢?

在赏析作品的时候,一首诗是不是格律诗重要吗?重要。我们可以发现格律的美感和方便性,从而进行学习。

一首诗不合格律,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古体诗中精品无数,没有格律的限制,诗意更加浪漫自由,只要语句通顺清朗,不影响阅读,有好的意境,是不是格律诗并不重要。

回到这个问题,是不是律诗,真的那么重要吗?

如果有人把拗救看成出律,出律就不是律诗,那么在这些人眼中,《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古体诗,这对我们理解、欣赏这首诗的意境有没有损害?没有。

有人把合理拗救(用的人多)的句子看做律句,那这就是一首格律诗。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