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前知道天意,为什么还是会出山?怎样评价《出山》这首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诸葛亮出山前知道天意,为什么还是会出山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逆天而行,用现在的话就是为了在历史上刷刷存在感,给后人树立道德标准。

怎样评价《出山》这首歌曲

“出山“这首歌。轻快的节奏。有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特别是女生很喜欢。唱出了一段神话的故事。如果你喜欢,不妨试试。

俗语“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啥意思,老祖宗的话有道理吗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这是拿虎作比喻,入出虎,出山虎,虎虎不同。出山虎就是下山虎,积蓄了力量,有了经验,也可顺势而为,是非猛而有力的,真正是出手擒来,大获全胜。把四十五岁之人比成出山虎是形象又贴切的。所以这话是有理的。

人生由小而大,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正值四十五,正是壮年力盛之时,又经累了学识经验阅历,已经广采博取,此时已厚积完全可以薄发多收了。伏久高飞,一鸣惊人,真的如出山虎一样,出手便可擒得,不费吹灰之力。人生四五十,是精力最充肺,又积蓄了能量,有了智慧阅历经验,是实现梦想,完成理想目标的最好时机,千万别错过。人值壮年,就应尽力成就一番事业,莫空抛虚度而后悔。

诸葛亮为什么等到刘备来了才愿意出山, 之前没有人找过他吗

因为诸葛亮原本不想当官啊。出山之前也没人找过他。

诸葛亮自己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对于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十分详细的叙述。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徐庶自己想建功立业,就去投奔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徐庶又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刘备说,那先生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拜见他,不能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拜见诸葛亮,前后往返三次,终于才见到面。

这说明,诸葛亮原本是真的不想出山。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才出山效劳的。

对此,陈寿解释到: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意思是说:诸葛亮见了刘备以后,认为他人才出众,是个英雄,这才答应出山。

所以,就很清楚了。

诸葛亮既感激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又钦佩刘备的气度胸襟,认为必成大业,这才出山辅佐的。

诸葛亮说自己不求闻达是真的吗?

我们分析,千真万确。

第一,诸葛亮如果想当官是容易的。

诸葛亮的家族世代为官,他的关系超乎你的想象。荆州之主刘表就是诸葛亮的姨父!而刘表的三个儿子则是诸葛亮的表兄弟。客居荆州的颍川名士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友,荆州士人领袖庞德公是诸葛亮好友,庞统也是诸葛亮的好友。荆州豪族马家也有不少人与诸葛亮是朋友。马良、马谡都是荆州马家的才俊!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对马谡那么好。

有这关系,诸葛亮想当个官还不容易吗?而且官还小不了。长得很丑的那个庞统,就是因为司马徽的推荐,直接就当上了南郡的功曹,相当于南郡太守的秘书。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大官,他的弟弟诸葛均后来在魏国做大官。还不都是靠士人集团的推荐。

诸葛亮这么硬的关系,还是去耕田种地,可见他真的不想当官。

第二,诸葛亮不做官与做学问并不矛盾。

有的人说,诸葛亮自己学那么多经世致用的知识,很明显就是要出山啊,要不然学那些干什么?

其实,学不学知识,是个人修养问题。用不用知识,是人生选择人体。二者并不矛盾。

对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修身明志,本身就包含对知识的学习。

没有知识而隐居,那就是白丁。满腹经纶而隐居,那才叫名士隐居,才叫世外高人。陶渊明不当官了还要写诗,李白不做官了也要写诗。诸葛亮不做官,照样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就是境界!

第三,出山做官其实风险很大。

大家别忘了,三国那可是乱世。十室九空,老百姓死伤无数。其实当官的何尝不是,跟着哪个主子都不好混,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袁绍的幕僚、袁术的幕僚、吕布的幕僚,哪一个有好下场!

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看清了这一点,诸葛家三兄弟才分别在魏蜀吴当官。不论谁赢谁败,诸葛家都能留下根。也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诸葛亮才不愿意出山,就像他自己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现在看来,这是谦虚,在那个乱世,能活着,真的不容易。

后来诸葛亮被刘备感动,答应为刘备效劳,这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当时刘备只有小小的新野,兵不满万,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靠这么点弱小的力量去和强大的曹魏争天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凶险又可想而知。

诸葛亮不是一出山就当上蜀汉丞相的,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拿命换来的。

第三,如果诸葛亮不出山,其实会过的更轻松。

由于诸葛亮在荆州士族中的地位,由于他的惊世奇才,由于他超强的关系网,假设他坚持不出山。那么,他一定能够获得隐居名士的巨大社会声望。在实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年代,名望就意味着一切!

等到天下平定,诸葛亮如果原因,可以轻松做一个郡守,或者更高的官职。如果不愿意,那就做一个闲云野鹤的名士,一样的受人尊重。

我猜,这大概才是诸葛亮的初心。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可能活的更久如果是你会出山吗

诸葛亮饱读诗书、精通八卦、熟知天文地理,他儒、法、道造诣都很深,他一生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羽扇纶巾,仙风道骨,道家底蕴尤为丰厚。他不出山,一定少很多烦劳,会活得很久。如果是我,我会出山,因为我更崇尚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风骨。

一、诸葛亮的追求

1、诸葛亮儒家的情怀

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说出的是诸葛亮的心声。处在乱世,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更加洞悉“乱也必然,治也必然”的历史规律。

儒家文人操守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扎根于心,他治乱不惊。他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广泛了解社会情势,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修养自己,“穷则独善其身”,通过修炼为有所作为做准备,以求“达则兼济天下”。

2、诸葛亮的道家追求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首插曲叫《卧龙吟》,很能反映诸葛亮的追求: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