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忠于汉朝吗?为什么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晚年又反对曹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荀彧忠于汉朝吗

荀彧既不忠于汉庭和汉献帝,也不忠于曹操,他只忠于自己的名利和人生抱负。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制定和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及军事路线,同时,在战略上曾多次为曹操修正战略方针;战术方面在吕布叛乱时保全了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用出宛、叶而间行轻进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策略而备受曹操赞赏;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可以说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多个方面均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可见荀彧在曹操的心目中作用和地位都是没有几个人是可以比拟的。

然而,由于在曹操准备封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站出来反对,遭到曹操猜忌,并送他一个空的食盒,最后忧惧而死。

于是,问题就来了。很多人甚至认为荀彧一直忠于汉献帝,从来都没有忠于过曹操,他之所以竭尽所能地帮助曹操,是想要通过曹操达到帮助汉家平定叛乱,让汉献帝重新执掌天下的目的。后来,随着曹魏越做越大,曹操想要取代汉献帝独掌天下意图或野心越来越明显,荀彧站出来反对也是必然。

这种说法乍一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可以发现是漏洞百出,很难自圆其说的。

第一,荀彧投奔的是曹操,也一直在为曹操做事,但说他忠于曹操很勉强。

荀彧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当初是为了避难,才带着家人来到冀州的,袁绍知道后特意上门拜访,并把他引为上宾,单从这一点说袁绍对于荀彧有“知遇”之恩,但是,交往之后,荀彧认为袁绍虽有“兵势”,却没有大气魄干不了大事,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就转而投到了曹操麾下。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在那个汉庭岌岌可危,群雄并起的乱世当中,可以说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正是看中了曹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雄才大略以及曹氏这棵可以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良木”。

因此,荀彧尽职尽责地为曹操出谋划策和招揽各方面人才,与其说忠于曹操,倒不如说他是把曹氏看作可以匡扶天下维护社会秩序的“正义”力量和实现自身抱负地方来维护与经营。

因此,尽管荀彧也曾极力劝说曹操迎回汉献帝,但更像是在维护曹氏这棵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与抱负的“木”,做做表面文章,为“奉天子以令不臣”正名,看不出有多少真心。

第二,荀彧在曹操和汉献帝发生冲突时,从来不闻不问,说他忠于汉献帝更是讲不通。

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当时天下之人可以说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刚刚解决专权的董卓,又冒出个曹操来把持朝政,汉献帝更是极度地不满,导致汉献帝和曹操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汉献帝联合董承想要把曹操拿下,被曹操发现后,曹操对董承一家痛下杀手,已经完全超出了朝臣争斗的范围。

荀彧作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谋臣是有规劝职责的,但荀彧不仅没有及时进行劝阻,总是对事态的发展不闻不问,甚至始终没有站出来为汉献帝说过一句话,所以说荀彧忠于朝廷,忠于汉献帝更加讲不通,立不住脚。

第三,荀彧需要的是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忠不忠于谁无所谓。

荀彧有“王佐之才”,是一个可以匡扶明主夺取天下的谋士,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帮助诸侯打天下的谋臣,而不是帮助汉庭实现“中兴”的重臣。因此,不管你是曹操,黄操还是什么张操牛操,只要你能够给予他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就行。

话说到这儿,对于荀彧为什么曾经竭心尽力出谋划策与招揽各方面人才帮助曹操做强做大实现“霸权”王业,而在曹操准备封公,加九锡的时候,又站出来反对,就可以理解了。

或许荀彧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但就他的个人性格使然以及他的历史“表现”而言,荀彧既不忠于汉庭和汉献帝,也不忠于曹操,他只忠于自己的名利和人生抱负。

为什么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晚年又反对曹操

首先要明确一点,“挟”的意思是“挟持”,这话是不能放在场面上说的。故而曹操阵营中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话,他们用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就是尊奉天子号令那些有不臣之心的臣子,这就冠冕堂皇,挑不出毛病。倒是《后汉书·袁绍传》中记载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那也只能是暗地里的建议,才会说的比较露骨。而我们现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三国演义》中其他阵营的人这么说曹操,都不是曹操和他的属下们自己说的。

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言归正传来说说荀彧了。荀彧是曹操早期非常倚重的谋臣,出身名门,被称为“吾之子房”,将其比作汉初张良,足见智谋之高。他在曹操阵营内部争论是否要迎奉天子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认为迎奉天子有利于曹操凝聚人心,稳定大局。最后曹操听取其意见,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曹操成为汉朝丞相,从此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而汉献帝也与曹操阵营绑在一起,“荣辱与共”了。故而,荀彧支持“奉天子以令不臣”既是为曹操的战略考虑,也是他忠于汉室,希望汉室复兴的表现。

但是,曹操阵营的文臣武将却不是一条心。绝大多数的曹操亲信都是只知曹操,不知汉献帝,唯曹操之命是从。甚至出现了诸如夏侯惇这样耻任汉职,只想要丞相府官职的人。同时还有另一批,虽然人数极少,但他们心向汉室,至少是希望维持汉王朝正统地位的臣子,荀彧就是其中代表。

后来荀彧为什么要反对曹操?因为曹操要称魏公,加九锡。这点为什么这么重要?还要源于西汉建立之初的白马之盟。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逐步除掉了几个异性王,最后与群臣定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原则,是汉王朝维持下去的基础。只有刘姓宗亲才能封王,其余臣子即使有功,最多封到侯爵。做到公爵就已经“僭越”,只有西汉末年王莽曾经获封“安汉公”,曹操称魏公,已然是在走王莽走过的路,王莽最后篡位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荀彧为了汉室安危,不希望曹操会逐步走上篡位之路,才会旗帜鲜明的反对。另外,加九锡也是一样,那是九种超过一般臣子规格的仪仗,获得九锡,就是在群臣之上,与皇帝的区别越发减小,“君不君臣不臣”。

荀彧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因为那时候汉室的利益与曹操集团绑在了一起,既帮助汉室又帮助曹操。而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则是因为称魏公是汉室与曹操集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时候荀彧选择了挺身而出保护汉室利益。但是,因此也损害了曹操集团的利益,成为了曹操专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荀彧对曹操“没用了”。但他的位置太高,公然站在曹操对立面势必不能让曹操容忍,所以荀彧只有一死,既让曹操舒心,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三国里,司马懿、荀彧、郭嘉三者谁比较厉害

让我用史实来回答你三者之才。

“惊世鬼才”郭奉孝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初为东汉末年群雄袁绍麾下,后成为曹操麾下重要谋士,任司空府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谥号贞侯。

郭奉孝是一个战略眼光很足的谋士,早年是袁绍麾下,要知道当时的袁绍是中原最大的诸侯,有多少谋士挤破头都想效忠,但是郭嘉以一句“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就果断离开了袁绍

直到后来遇到了曹操。两者都发出了感慨。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后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能令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而郭嘉出门后,亦高兴的说:“真吾主也。(果然是我主公。)”便被表为司空府军师祭酒。

唐玄宗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虏不足忧;太祖之见郭嘉,知成吾事。”

现在很多读者会通过官职的比较了比较荀彧和郭嘉的上下。的确荀彧是尚书令。官职远胜于郭嘉。但是要清楚一点,荀彧的尚书令是汉朝的官,收天子表。而郭奉孝的军事祭酒,是司空府下的职位。换句话而言,郭嘉是曹操的人,而不是汉室的人。像这样的例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