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李商隐的唯美唐诗《端居》怎么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穿始终。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党争”的苗头已经显现。当时,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本身也是淮人,故明朝建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围绕其中的核心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成了朝中的淮人官僚集团。

由于身兼功臣和皇帝同乡两重身份,在开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乡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 胡惟庸(?—1380年)

由于李善长的挑拨,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自此远离官场。但这还没结束:由于之前朱元璋在向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掉了刘的俸禄。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成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医生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官僚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的敌人。

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二朝,“党争”正式登场。先是嘉靖时,以内阁首辅严嵩为首的“严党”和以内阁成员徐阶、高拱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争斗:当时严嵩结党营私、大肆贪污,“清流”官员借此不断攻击“严党”。而严嵩也没闲着,他利用权势,先后罗织罪名杀害“清流”领袖夏言、仇鸾。在严嵩掌权的二十余年里,“清流”对其的攻击也从未停止:沈炼、杨继盛等先后上疏弹劾严嵩的罪状,但都未能成功,反遭严嵩陷害致死。

图 严嵩(1480年-1567年)

明末,“党争”之势达到顶峰。先是在万历皇帝立太子的问题上,浙人出身的“浙党”官员顺从万历的想法,而著名的“东林党”官员上书反对;对此,其他党派又群起攻击“东林党”。由此,在围绕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各派官员争斗长达20余年之久。

明熹宗时,“党争”又演化为“内朝”和“外朝”之争。因宦官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得以参预机要,又提督东厂,能任意罗织罪名、掌握官员生杀大权,故围绕其身边迅速形成了一个集团,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因魏忠贤得熹宗信任,故其在朝廷内外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对其趋炎附势者络绎不绝,甚至称其为“九千岁”。见“阉党”专权,败坏朝纲,东林党人开始激烈攻击魏氏一党:左都副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被诬下狱,后受尽酷刑惨死狱中;其余东林党人如左光斗、魏大中等也因反对魏氏专权而被下狱折磨致死。至此,“东林党”势力大为受挫,“阉党”遍布朝廷,直到崇祯时才覆灭。

图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纵观宋、明两朝的党争,前者多为纯政见之争(如变法派和保守派),且斗争结果仅止于罢相、去官(远离中枢);而后者多以官员籍贯划分派别,同乡之间相互抱团,对于非本派者必加以打压、排挤,发展到后来变成“为了争而争”,事事都要攻讦一番,而且相争的结果可谓惨烈:失败者几乎都被处以极刑,死于非命。

文:爱影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商隐的唯美唐诗《端居》怎么赏析

《端居》是写李商隐身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即闲居。诗的内容就是写异乡闲居时思念远方亲人,诗中有“空床”二字,所以李商隐思念的人可能就是他的妻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人居异乡,最盼望的就是能收到家中妻子的书信,然而,诗人李商隐却收不到远方妻子的书信,于是只能企盼能在梦中归家,与妻子相会,可惜,“路遥归梦难成”,现在,连梦不也做了,诗人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

没有妻子的书信,没有梦中的相传,只有一张空床,默默抵御秋天的寒冷。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敌”字在这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客观环境,还透露出了诗人的主观心境,秋天的凄凉不断侵蚀诗人的内心,诗人要不断抵抗,避免完全陷入凄凉的心境中,但前面“只有”二字,让诗人的抵抗变得多么无力,展现出诗人刻骨的凄凉之感。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情感往往是难以表达的,比如你整天说自己好孤独好孤独啊,这就让你的孤独变得廉价苍白,完全不能让别人产生共鸣。

所以诗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情感,而是营造一个情境,让你陷入其中,让诗中的情感慢慢浸润你的内心,从而将他的情感传递到你的心里。

李商隐这首诗就是这样,最后两句不再直接表达他的孤寂凄凉之情,而是营造了一个朦胧凄迷的情景,融情于景,让你在这个情景中感受他的情感。

青苔与红树,本是鲜明的景色,但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凄迷冷清,就像诗人的愁绪,悠悠迷迷,令人哀伤。

唐末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有怎样的始末

我们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烦恼的就是地方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

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却表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这显然是一句吹牛皮的话,因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节度使,也去不了朝中的朋党。但是能把朝中朋党之争,上升到河朔节度使这个高度,可见朋党之争不简单。

那么为啥朋党之争最让皇帝头疼呢?都是自己的臣子,一言不合宰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些大臣你还动不得,因为人家是成群结队来的!牛李党争,就是唐朝后期最麻烦的朋党之争。

一、唐朝已经够乱了,群臣还要来添把火。

安史之乱究竟乱不乱?我的天,洛阳和长安都被打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带着一票马仔逃成都避难去了,半道上还把心爱的杨贵妃给折了。太子李亨提前跑灵武登基去了,扬言要带着郭子仪他们收复失地。

结果唐肃宗李亨屁颠屁颠地跑回纥人那儿喊了声哥哥,让人家来收拾残局。代价是啥?回纥人的要求是:打下长安,土地和士绅归你,票子和女人归我!

好家伙,是个人都不会同意吧?结果人家唐肃宗连连点头,跟夺回江山比起来,什么事儿都不算事儿。你说乱不乱?

更乱的还在后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宰了安禄山,结果被史思明给杀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也不甘寂寞,又把史思明给宰了。

这边还没结束,郭子仪的好搭档仆固怀恩,又屁颠屁颠地跑去把吐蕃人带来再次打下了长安,另一个好搭档李光弼,碍于唐代宗李豫(唐肃宗的儿子)的怀疑,吓得连朝廷都不敢去,悲愤而死。

你说说,这么乱的局面,唐朝该怎么收场?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