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我们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段话,将天之道用张弓射箭来进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老子讲道理很喜欢打比方,这也说明老子总是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总结出那些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规律。

译文:

天道,难道不像张弓射箭吗?举的高了便压低一些,瞄的低了便举高一些,弓弦拉太满了便减少一些力度,弓弦没拉满就增加一些力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多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总是尽量均衡,这就是天道。

这里我也来打个比方,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种事物。大家来看水,如果满了后继续注入,水就会溢出;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同一个容器中的水,总是会持平,不会一边高一边低。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关于“上善若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前面都是说天道,到了这一句,老子话锋一转,说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译文:

人性啊,却不是这样,人性是损减有所不足的那些人来奉养那些有富余的人。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巧取豪夺的,有所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仍然要去夺取那些本来已经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贪婪啊,老子对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语道破之。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句话我直接翻译了:

那么谁能用自己的富余来奉养天下(众生)呢,只有通晓天之道的圣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但是此处更指通晓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反复提到的“圣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最后一句,老子解释了所谓的圣人的做法,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弥补人之道的不足。

译文:

因此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圣人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是很务实的一个人,他主张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后,不要仗着自己的功劳去获取过多的利益,更不要去占着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多么睿智通达的智慧啊,拥有却最终失去,放弃却反而拥有。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拥有什么,会失去什么,这样的人已经看透了。

从古至今,在人类当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发家致富以后,会经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现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为家乡造桥修路之类的,其实都是在修补人道的不足。

一个人在得到的同时,要学会付出,学会去回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样才能长久。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怎么理解

天之道,不能说指的是天,指的是道,地引力之道,高处下落,首先是阳光,地引用造温度,没有地光是暗的。在者雨,水下流下。滋润万物。黄河水胁带高原土造平原。风化山石朽木下补精微物质与生物。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光合,风调和,水雨顺下也。

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认为有道理吗

这是老子的哲学命题,指与“人道”相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译文:

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社会的法则却非如此,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这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简单扼要地提出了能量守恒规律,总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打败国民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顺天道,得民意。做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打土豪,分田地,是为广大的劳苦民众谋幸福。国民党正好相反,它们代表少数的官僚、资本家、地主等利益。其做法“损不足,而补有余”,他们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正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在看当今世界,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使世界各国,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做法正是“损不足,而补有余”。逆天而行,其下场可想而知。

反观中国,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政策,让世界各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国的做法顺应天道,合民意。中国一定会繁荣富强。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是这样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从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天道的作用,就象开弓一样吧!弦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长了就把它减少,弦短了就把它加长。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但人的道却不是这样的,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才能体行天道,把有余的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作育了万物,而不认为有能力,成就了万物,而不占居其功劳。他无私无欲,一切顺应自然,不愿表现自己的才德。我觉的这段话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从隶奴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精英们,和那些所谓的伪“圣人”、假“伟人”们,不正是这样违背“天道”争权夺利,压榨人民,贪天之功,而做的吗?

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的完满与和谐。其真正的和谐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与民争利,社会财富要人人平等共享。谁才能做到呢?唯有无私无欲的真“圣人“和真“伟人“,才能“替天行道“。而一般人由于有私心杂念太重,为了自身利益,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表现完全和天道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同样在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法天“、“法道”的真正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