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证婚词怎么写?北京是如何成为明朝首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婚礼证婚词怎么写

证婚词没有固定格式,但大体内容相近,如——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根据仪式时间确定)

今天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也是××先生与××姑娘喜结良缘的大喜之日。金壁辉煌酒店,欢声笑语;佳宾满座, 贵客盈门。在这吉庆而又神圣的婚礼上,本人受新郎新娘的重托担任证婚人,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首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新娘新郎表示衷心的祝贺,祝你们新婚幸福,生活美满!

各位来宾,这对新人是非常优秀特别出色的年青人。新娘子××姑娘来自天府之国,不仅漂亮聪慧,而且具有东方女性的内在美。她活泼热情、温柔贤淑,心地善良,才貌双全。既是当家理财的好手,又是知人为人的好姑娘。

新郎官××先生在单位是有名的美男子,在××也是数一数二帅小伙。不仅潇洒英俊、高大威猛,而且勤奋敬业,肩挑重任,前途无量。他的笑容特别甜美,总是十分酣畅而又诱人,尤其对于女孩子们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征服力。他一向为人正直、做事踏实,心灵纯正、表里如一。对新娘子更是忠诚不二、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关爱有加。

千里姻缘一线牵,今朝携手皆由缘。是缘,让这对相隔千山万水的年青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是爱,使他们鸳鸯并立,凤凰共栖,终成连理。现在请让我在这里郑重宣布,经过领导审查,政府批准;家长认可,亲友作证:这对金童玉女珠联璧合,佳偶天成,程序公开,手续健全,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保值期一辈子!

最后,希望新娘新郎婚后要更加孝敬父母,搞好优生优育,早生贵仔!                     

谢谢大家!

说明:

怎样写证婚词?一直没有定论。我认为,证婚词应该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讲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表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里说的所谓具体情况,包括有关的方方面面。譬如:新人的身份、职业、学历、年龄及民族风俗等因素,还有参加婚礼的主要人群的职业、年龄等一般要素。总之要比较得体,既要能够体现证婚的意义,发挥证婚功能,最好也要适当增添幽默风趣成份,以有利于营造婚礼特有的喜庆气氛。还要注意篇幅不宜过长,尽量避免与主持人的话内容重复,表达基本清楚就行了。

关于怎样写证婚词的问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此文仅供参考。

北京是如何成为明朝首都的

谢邀。很多朋友都知道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但却不了解其迁都的详细过程,也不了解北京城真正成为大明首都经历了哪些波折。要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地位只是“行在”,只是事实上的政务中枢和首都,并非法定层面上的首都。事实上,从成祖朱棣迁都算起,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北京才真正成为正儿八经的大明首都。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南京城钟磬齐鸣,镇守大明北疆的燕王朱棣在奉天殿即位,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夙愿。同年12月18日,朱棣下诏给予北平“北京”称号,同时力排众议要将中央朝廷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次年二月,朱棣又下诏改北平为顺天府,“北京”这一称呼则被换成了“行在”。

▲明成祖朱棣画像

元末明初期间,中原各地战争频繁,北京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重建还需要大量时间。此外,由于北京缺乏良田,粮食难以自给,一旦迁都必将导致人口激增,需要通过漕运的方式从南方运来大量粮食,势必大幅消耗人力和财力。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考量,明成祖朱棣并没有立即迁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直隶、江浙等地官员组织百姓迁移到北京,以充实当地人口。接着又要求长江沿岸各省造船200艘,以便运送粮食物资。为统一管理迁都北京各方面事宜,他还在北京成立了六部,时称“行在六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各类物资筹措完毕,兴建北京城的大幕由此拉开。

▲明朝北直隶顺天府地图

对于这件国家大事,明成祖朱棣显然非常重视,先后于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三次亲临北京,视察建设进度。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虽然北京城还未建设完毕、朝廷也未北迁,但朱棣仍下诏要求由“行在礼部”主持科举考试,这一事件标志着在北京的部分中央机构开始行使全国管理职能,也就意味着北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朱棣下诏从次年正月起称北京为“京师”,不再冠称“行在”,留守南京的各类机构则统一在前加“南京”字样。十一月,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挥袖作别南京。第二年2月2日,朱棣在新落成的大殿里接受百官朝贺,宣告南京应天府正式成为陪都。

▲故宫红墙

然而就在四个月后,建成仅百日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因遭雷击引发火灾。群臣纷纷进言,认为迁都北京激起民怨,劝朱棣还都南京,以顺天意。朱棣闻言后勃然大怒,下诏将言官萧仪等人杀头以儆效尤,主张南迁的大臣们纷纷偃旗息鼓,不敢再言。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迁都北京导致朝廷远离经济重心,大量矛盾因此催生。

▲洪洞县明代监狱实景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但还没来得及下葬,当初被他打入大牢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就被新皇帝放了出来。一出狱,夏原吉就奏请新皇帝朱高炽还都南京,以减少漕运来应对日益激化的财政问题。十天后,朱高炽即位后,是为“明仁宗”。他首先叫停了下西洋等之大型耗资项目,随后又下诏停止采购建设材料。在众臣的一次次进谏中,曾经在南京度过十几年东宫生活的仁宗,迁都南京的想法日趋鉴定。

▲南京明故宫城墙遗址

从永乐二年被封为太子至永乐十八年回到北京,朱高炽一直待在南京,后者可谓是他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他从奏章中确实看到了迁都北京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于是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3月,朱高炽又将北京改为“行在”,南京重新成为首都。为表示自己回銮南京的决心,仁宗还派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监国,太监王景弘主持修葺南京宫殿。正当众人为还都南京而努力时,仁宗朱高炽却突然在这一年的5月病逝。在弥留之际,仁宗皇帝还不忘还都南京,以减轻南北漕运之劳,因此留下遗诏要新君和大臣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夙愿。

▲明朝南直隶应天府地图

仁宗在位时期,南京地震突然变得十分频繁,即便重新确立“京师”地位后也依然地震不断。虽然这并未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决心,但这却使宣宗朱瞻基和大臣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更何况,对当初在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瞻基而言,他在南京的那段时间恰恰是地震最为频繁之时,这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如果要回銮南京,无疑是和阎王爷握手。

▲明仁宗朱高炽献陵

更有意思的是,在洪武、永乐年间,南北两京的地震频率基本差不多,人们还很难判断何处更适合建立国都。但从人力消耗的角度而言,南京显然是最佳选择。然而到了洪熙元年,持续频繁的地震却让人们开始接受北京作为大明首都。由于仁宗在遗诏中明确指出要回銮南京,朱瞻基在这件事上不敢逾越,但他却以以南京地震为由常年留在北京办公。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下令恢复北京行在六部职权,又回到了北京有实无名、南京有名无实的时代。

▲明宣宗朱瞻基朝服像

此后的种种迹象表明,朱瞻基在定都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坚定,不过他还是保持了孝子的形象——长期保留北京的“行在”地位,但就是不回南京。何况要迁回南京,朝廷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引发蒙古势力趁虚而入,对明朝统治显然极为不利。正是看到了这两点,朱瞻基一直到驾崩也没回南京。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英宗朱祁镇继位,年仅9岁,由宣宗生前指定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辅政。做为守成之臣,三人都将保持政权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如果宣布迁都,必会引起天下震动,他们绝不会冒这样的风险,而9岁的小皇帝显然也没有祖先那样的魄力。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朱祁镇下诏恢复北京首都地位。至此,牵涉4代皇帝、历时74年的“还都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印章用久了,盖章时不清不楚,怎么办

1.将嚼过的口香糖,平整压贴粘于章面上,就能彻底粘起脏污,维持图章面的清洁。

2.用蜡烛熔在上面,待干后,轻轻将蜡掀掉,同样可以。

3.浸在汽油中,用牙刷清洗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印章的养护:

1、各类石质印章多为叶腊石,硬度一般在摩氏2-4级间,所以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