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夜雨寄北》这首诗?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何不是东窗、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怎样评价《夜雨寄北》这首诗

从《夜雨寄北》这首诗迎面扑过来的质朴和自然的气息来看,它“很不李商隐”。作者一改常见的绮丽、隐晦、精工的写作风格,这首诗写的直入而情真,读来易懂而亲切,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诗到了晚唐,没了盛唐当年的自信,变得伤感、细腻、颓靡。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谁!”,从写《阿房宫赋》的杜牧和写“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温庭筠那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和他们“联体”的李商隐大概会有怎样的文风。

李商隐早慧、早夭,一生落寞不得志。一动笔就是模糊多意,无意间做了朦胧诗的鼻祖,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那首《锦瑟》。《锦瑟》的解读有多种版本,至今也没有争论出个字子丑寅卯来。这首《夜雨寄北》就没有这个问题,对,它就是你直接读懂的那个意思!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很浅显,我们就不去解读了。就说,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它吧。我想——因为它如话家常;因为它浅白近人情;因为它真实又温情。它就是千万个离别家庭真实写照,千万个离人思妇的真情实感。它体贴到的是很多人的人心上!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这首简单真挚的《夜雨寄北》依然关照着今天的我们中的很多人,这或许就是它经久不衰和广为传颂的因由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何不是东窗、南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字义山,号称玉溪先生,怀州河内人氏,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很多,《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一首。《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何不是东窗或者南窗呢?其实当你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就什么都会明白了,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释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还没有确定呢,今晚巴山的雨下得很大,把整个秋池都涨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和你秉烛夜谈,一起诉说巴山雨夜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夜雨寄北》的白话文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与你秉烛夜谈”。“西窗”指的是夜已经深了,蜡烛已经烧了很久了,需要剪掉已经烧过了的烛芯。

我们都知道太阳和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去的,从“东窗”才可以看见升起来的太阳和月亮,“西窗”只能看见落下去的太阳和月亮,所以古代的诗人都常用“西窗”来形容“夕阳”、“月过中天”或者“深夜”,李商隐也不例外,他把“秉烛夜谈”巧妙地运用“剪西窗烛”来形容,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诗意和雅韵。

经过这一番解释,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什么不能用“东窗”或者“南窗”了吧?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为什么不是东窗、南窗或北窗

谢伤心望帝的邀请。要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真的感觉不是十分容易。为什么?这要从风水学和典故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解答。

古人是十分相信风水学的,认为住宅的走向是坐北朝南最为吉利。第一、有和皇家宫苑相同的朝向,皇家的宫苑都是坐北朝南的;第二、我国处于北半球,特别是北方地区,到了冬天,朝南的宅基方向肯定最暖和。又不像今天,人口众多,能有一片庄基地就不错了,还敢乱挑剔?

从这种南北向宅基地的走向来看,不难看出,房子盖的位置就只有东边和西边了。房子在东边的,肯定会有东窗户的存在了,房子在西边的就有西窗户的存在了。在古代很难有南窗和北窗的出现。

这一层意思解释透了,下面的问题就好说了。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为什么不说东窗呢?古代人也讲究一处宅基内上首和下首。自然东边是上首,一般是父母或者长辈住的地方,做儿子的或是后辈只有住到西边了。最有可能李商隐写这首诗时父母尚在,或者他一直住在西房内。

到了南宋,又有一个典故:秦桧在谋害岳飞时,时常在家中和王氏商量对策,就是在东厢房。后来秦桧死后,经常给王氏托梦,说在阴曹地府受尽折磨,让王氏救他,王氏就做道场,道士见到秦桧时,秦桧曾说过”东窗事发矣”之类的话,后世就把东窗事发当做了设计陷害人的成语。所以这东窗一词不是乱用的。

现在就回到正题上来,除了东窗,也就剩西窗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当时住在蜀中,他的妻子在长安,所以下雨天他就仰望北方,想到了住在西厢房的妻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也正是李商隐的这首著名诗篇,又形成了一个成语“共剪西窗”,比喻思念远方妻子,也形容夫妻互爱。

如何赏析李商隐唐诗《夜雨寄北》

一场雨,一场夜雨;一封信,一封家信,成就了李商隐这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问一答,一近一远,一虚一实。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但却匠心独具的对比赋予了这首诗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紧紧围绕秋季夜雨这种冷色调的意象而铺陈出一幕孤独凄清的画面,而剪烛西窗这种暖色调的画面却只能存在于不可预知的未来想象中,更增添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又题《夜雨寄内》,从文本本身推断,我以为这应该是一首写给妻子的诗。也有人考证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故认为是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但作这种解释,意境似乎要差许多。

秋雨无垠,夜色深沉。在这样的一个雨夜,多愁善感的诗人展读远方妻子的来信,思绪万千。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之间,两个“期”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不仅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读后唇齿生香妙趣横生,有点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你问我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知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在重复中见真章,一种遥遥无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上去很跳跃,直接写身边夜色中无边无际的秋雨,这涨满秋池夜雨还在下个不停,山水之间构成的这幅画面,就像国画大写意中的泼墨所表达的情绪一样,把诗人此刻思而不得归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愁绪至此跃然纸上弥漫在字里行间之中,浓得化不开,欲辨已忘言。

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此时诗人的把情绪抽离这当下凄清孤独的现实,遥想这未来的某一个日子,剪烛西窗,畅叙衷情,其乐融融,这种美妙的想象中的情景是唯一的温暖色调,似乎此刻诗人的心境由于这种美好的想象而活络开来,带有一种苦中求乐的自我安慰,“何当”二字呼应着首句的“未有期”,意味着这种刹那温存在缥缈不定中不知何时能够落地。

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个字中“巴山夜雨”四个字构成的意象大面积的重复,直接将上句中依稀温暖的情绪再次拉低,而且用“却话”这两个字加大了转折的力度,更将愁绪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感。回环往复,秋雨纷纷,执念深深,万变不离其宗,直接将全诗的整体格调定格在难以排遣孤独惆怅寂寥的情绪之中。

此岸与彼岸之间,现实与梦想之中,这巴山夜雨构成的湿漉漉的画面,成为一种最深的隐喻,将诗人那种“我的余生再也没有北方”的幻灭感和破碎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忍卒读。

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

唐诗(作者李商隐)的原版写的是《夜雨寄内》寄内大家都明白,是李寄给内人(夫人)的,随着岁月变迁、作品的更改,就变成了《夜雨寄北》这就是寄往北方的好友了。回答完毕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