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如何成为海盗首领的呢?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如何成为海盗首领的呢

就是一个二货,时代局限性,明明称霸海上,却偏偏想上岸当富家翁。以为投靠满清能成达官显贵、富家翁。最后呢,还不是屁都没捞到,辛苦打下的基业白白便宜满清!

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

郑芝龙虽然是一心投降,但是并非自愿去的北京,而是被清军挟持所致。

郑芝龙也是明末的一个传奇人物,是东南沿海的海商兼海盗之一,以台湾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后来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安,成为海防游击。熊文灿招安郑芝龙的目的是用他来对付其他海盗,而郑芝龙也是想借熊文灿的官方背景来实现一家独大的地位。最终郑芝龙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海商集团的首领,鼎盛时期有20万大军,超过三千艘的大小船只,甚至一度击败来犯的荷兰人,迫使荷兰人低头缴纳保护费。

当然,郑芝龙的海商集团本质上还是一个联盟,郑芝龙只是盟主,并无绝对的控制权。而且他毕竟只是海商出身,并无太大的远见,因此在做决策是过多考虑眼前利益,降清就是因为短视所致。

郑芝龙的财富主要来源是生丝之类的贸易收入,这些商品产地都是江南,因此在清军占领江南进军福建时,郑芝龙首先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财源,因此他立刻和清军接触,商量投降一事。当然,这也不能归罪于郑芝龙一人,在投降前,他还是召集了各船船主来商议,根据当时的文人记载,此次大会光来的船主有数百人,多数都赞同了郑芝龙降清的主张。包括郑芝龙在人,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旦降清,那么就能继续像以前一样做海上贸易发财。

不过让郑芝龙始料未及的时,清军主帅博洛却对他并不放心,因此趁他来清军大营投降时直接将其劫持带回,其他船主也按照来投降的土匪处理,直接打散编入各营。经此大变,郑芝龙的海商集团顿时土崩瓦解。最后因为郑成功坚持抗清,郑芝龙全家在北京被杀,也是一个悲剧吧。

桂王死后,郑成功为何不效法其父郑芝龙,拥立其它藩王称帝以延续南明国祚

有关拥立皇帝这件事,郑成功有没有他自己的私心,我们也不可能单单只从对于他的历史评价,来进行考量。

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不可否认,但他也并非圣贤,作为常人,他也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对于大明王朝至死不渝的敬畏之情,郑成功确实有之,但也并非绝对的忠贞不二。

对于大明皇室最终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咎由自取,郑成功也不可能糊涂到,为了表示衷心,为了维护皇室利益,而置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于不顾,更不可能将曾经大明皇室伤害过的民众,再一次推向死亡的深渊。

对于拥护大势已去的大明皇室,也要承担相对应的风险,成王败寇的道理,他一定明白,拥立皇室成员当新君,还是由自己的子孙,借着光复大明的旗号,间接发展自身实力,在台湾自成一派,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应该思忖良久。

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人不会向往,即便郑成功在表面上没有显现,但我相信在他内心当中,也有过相关的思想斗争,究竟怎样做才不会背上骂名,还能完成造福后代的己任,属实让人焦灼。

当时的郑成功既有威望,又手握重权,明末落魄各大藩王们,对于他自然也是言听计从,在郑成功盘踞台湾期间,后来有一大批的明朝皇室到此避难,但是他们当中,鲜有有实力的皇亲国戚,仅仅是为了苟且活命,至于真正有血性,想要兴复大明基业的皇室子孙,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也畏手畏脚,不敢有大动作。

真正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郑成功手中,有实力有野心的南明皇室,能在政治清洗中幸存,也绝非易事,就拿当时曾经担任国监的鲁王而言,算是相当有皇室威望的人,本来他也被作为最有希望被郑成功拥立称帝的人。

但他此前所做的一件事让郑成功深恶痛绝,亲手探索了自己的前程,在最后的危难关头,还没有到郑正成功的势力范围,就不幸殒命。

一个政权的覆灭,也绝非一两个人造成的祸乱,相信政治弊端也是由来已久,各种怨念也积攒到了一定的爆发点,皇室子孙生活也太过于安逸,反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面对皇权的诱惑,当时朝政中有权有势之人,必然有着自己的想法,郑成功在没有确定是敌是友之前,他必然不会拿着自己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命做冒险。

大明的最终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权内乱导致,各个小团体利益分配不公,内耗严重,让管理者无心治理国家,也没有足够强硬的势力统一政局。

其实郑成功早就看透了这一切,对朝廷当中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再加上昏庸无能的割据藩王,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冒险的代价太高了。

结合后来郑成功的一系列表现,他的专横独断表现在不允许别人对他发号施令上,我行我素的独立人格,当时台湾正是他的理想之地,既远离了内乱的纷争,同时也不至于规模过大,无法掌控,即使郑成功没有那样的心思,他的子孙后代也未免不会有。

相信到底是维护子孙后代的合理诉求,还是对于复兴大明抱有极高的期望,两者的风险与利益差。

显而易见,在郑成功统治台湾期间,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行政部署,就表明了他并不想参与明朝皇室的复兴斗争,归田卸甲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英雄郑成功》里,郑芝龙为何要执意投降满清

郑芝龙乃海盗出身,本就没有忠君爱国,本身就是被南明政权招安而已,其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投降清朝也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可以保全性命与财富,何乐而不为?

郑成功受过儒家教育,有忠君爱国思想,而且其生母被清军轮奸杀害,但其生母仅是郑芝龙的日本小妾,郑成功于是打出“杀父报国”的旗号起兵抗清。

由于看到郑成功不可能投降,而且多次重创清朝军队,更有围攻南京城动摇东南半壁江山的危害,传闻顺治帝即是在东南前线被郑成功用大炮炸死,郑芝龙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清廷于是斩杀了郑芝龙,郑成功间接实现了“杀父报国”的誓言。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是康熙大帝收复台湾后赞颂郑成功的对联!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权倾一世,为何迅速衰败父子二人的经历怎样

郑芝龙是被夸大的海盗,传闻中郑志龙纵横海内,往返中日及东南亚,麾下部众十余万!

但我首先就质疑这种可能性,若真的如此据地为王,岂不是更快活,毕竟当时的东南亚诸国人口少,大有可为!

另外早在明朝就开始闭关锁国,海外贸易量已经锐减,想要供养人数众多的部众越发艰难,所以才会接受明朝的招安!

明朝用郑芝龙,只是想以最小的代价保障海防,但绝不可能授予其更多的权利,因此处境可想而知!

即便拥立隆武帝,但明朝已无可对抗清朝的铁骑,掌管破烂的朝政,却需要与上升期的清朝对抗,显然是不划算的!

因此,在与清朝作战连续失利,郑芝龙选择归降,而清朝并没有得到郑芝龙传闻中庞大的舰队,最终将其处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如果不是打着明朝的旗号,根本算不上民族英雄,因为他是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半个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