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项羽和韩信是楚汉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天才,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作为军事天才的他们精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克;他们在战场上都是胜利的名词,但在政治上却有点力不从心了。

要说到古代最勇猛的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了,力拔山兮气盖世。让项羽一战成名的要属巨鹿之战,这本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秦朝名将王离和章邯率40万秦军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像楚国求援。楚国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宋义没想过救援赵国,只想着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坐享渔翁之利,并处处刁难项羽。项羽本就看不惯宋义为人,趁着此刻杀了宋义。军队由项羽统领,在渡过黄河时,命令所有人砸掉船只,烧毁帐篷,只带三天干粮,只许胜不许败。大军以闪电之势,以一当百之勇迅速击败秦军。项羽的勇猛和必胜的信念对军士们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自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战必胜攻必克,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王侯将相的职位都集于一身的人。他的背水一战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韩信在攻打赵国的时候,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如果硬碰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先派一部分士兵去佯装进攻,目的是引出赵国的士兵,等敌人都过来以后,然后在派出骑兵到赵国的军营里插上汉军的军旗。这样回来的士兵以为城被攻破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韩信开始发动攻击,还捉住了赵国的赵王,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两者都是敌我实力相差太大,不用非常之法根本取得不了胜利,如果固步自封两人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不同之处在于项羽是靠勇取得胜利,韩信是靠谋取得胜利。故此,项羽是勇战派代表人物,韩信为谋战派代表人物。

每天都会更新,记得关注哦,不然下次找不到了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破釜沉舟”是成语故事。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来自于秦末时期项羽亲身经历的事,也是项羽最著名的战役巨鹿之战时,采取的作战策略。

公元前208 年,秦军大将章邯汇合王离攻打赵国。赵王歇在张耳陈余的保护下逃跑至巨鹿城,不料被秦军围困。

赵王只好派人找楚怀王求救。于是,楚怀王派刘邦出兵攻打咸阳,派宋义,项羽领军救赵王,两支义军谁先打到咸阳,立谁为王。

宋义领军救赵,因担心失败和下雨停止不前,被项羽杀了,楚怀王随即命项羽为主将,继续援救巨鹿。

项羽带领大军渡过漳河(也有说是黄河),命士兵将做饭的“釜”和渡河的船只,全部砸烂,烧了帐篷,所有人只带三天的粮食。表示出此战不胜则死的决心,自己亲自带领士兵冲在最前边,极大的鼓舞了军兵的战斗士气。

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奔袭秦军。很快击败章邯的军队,又将王离的部队包围。经过九次对决厮杀,最终活捉王离,迫降章邯,取得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

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中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一战,成就了项羽各路义军首领的地位。而“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的“魂”,彰显出项羽不愧为传世名将的气魄!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大家都是王,起码感觉大家地位平等,可见其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倒像是联盟,足以体现其糊涂。再就是自以为是,不信任任何人,自以为自己无所不懂,因而天下英才都被对手笼络而去,或者昔日盟友被逼无奈投奔刘邦,如此焉有不败之理。至于后来突破四面楚歌后不渡乌江,绝不是良心发现对不起江东父老,而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不死也得死了,起码不是受辱而死,也烙下一个悲壮英雄美名。

破釜沉舟的故事真实存在吗几百人打几千人是如何胜利的

中国以少胜多的故事还少吗?我来举两个例子

三国三场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

破釜沉舟是以少胜多中很经典的故事,项羽砸了锅和船,断了后路,士兵们能不奋力战斗吗?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就像攻城,守城的士兵若知道自己会死,攻城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大,因为横竖都是死,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就像前面的回答说的,十个理智的人(不战也可以活着)对一个疯子(不战只有死路一条),肯定疯子杀伤力更大。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存不存在,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这都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就像草船借箭,即使是假的,我们也会记住,因为它已经传了几百年了。

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跟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意思同孤注一掷相近。论其典故出处,文献资料中可查得如下两则: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孙子兵法的焚舟破釜基本等同于破釜沉舟,但是仔细揣摩《孙子兵法》中的意思,这里虽说也是不留后路,但是这里用的是焚舟,而不是沉舟,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场景。下面再看《史记》中所记载的项羽故事,沉船、破釜与现今的成语完全一致,因此答主认为破釜沉舟的典故应当是出自史记中。

而正式形成破釜沉舟四个字成语是出自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但是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典故应该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尽管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记载,但是由于与破釜沉舟字面意思的出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