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怎么样(顾城诗集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顾城诗集怎么样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西方文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艺术形象。在一群污七八糟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非常无辜的小孩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天使,他帮助陷入绝望的音乐家莱维屈恩创作出辉煌的音乐。这个小天使是希望,是一个亮点来平衡这个世界当中所有人的罪。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接受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顾城的诗风是怎样的有什么感想呢

纵观顾城诗歌创作的一生,不难发现顾城其实是一个早熟的孩子。顾城在很小的年纪就萌发了创作意识并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在1964年,年仅8岁的他写下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样极具象征意味的诗句,这与他后来的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2岁时,他的诗中就渗透了很成熟的思考:“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15岁时他写了著名的“很有惠特曼《自我之歌》超验色彩的诗”③《生命幻想曲》,这首诗成为顾城诗歌风格的奠基之作。正如赵毅衡在《死亡诗学》中指出的那样:“他生就该写诗,不用七步,出口成章”④,顾城的确称得上是少年早熟的诗歌天才。 然而,当他真正长大成人之后,顾城却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的客观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年梦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1982年,在《十二岁的广场》这首诗里,顾城借用了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和死/你们无事一样”。写这首诗时,顾城已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可见在他的意识中,他依然固执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顾城“拒绝长大”,要永远做个“孩子”的心理影响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王国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贞的纯洁,不向世俗妥协的姿态。正是因为有了顾城的坚持,久已被人忽视的“童心”精神才得以继续发扬。顾城非常欣赏李贽的学说,很推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只要“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学而非文者”。艺术创作就是人类的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与再现,艺术家就是最有童心的人。顾城在谈到朦胧诗时指出:“他们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孩子,或用小孩子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期待,他们所经历的感情瞬间,和人类远离的天真时代无意相合,这种巧缘使他们在明慧、完美难于更动的东方传统之上,轻易增添了一点可爱之处。”⑤ 我们可以认为,顾城“拒绝长大”而维持“童心”,既是他自身气质、情感、审美情趣、审美方式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他明确坚定的美学追求。他曾特意强调“童心”是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所以说“拒绝长大”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要拒绝污染而使心灵纯净,这使得他在诗中体现的童真不会流于肤浅和幼稚层面。在诗歌中,顾城用“孩子”的纯真的眼光观察和探索外部世界,揭示的却是成人世界里的深刻。童真和深刻在他的诗中完美统一,他的诗歌用单纯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智性的深度。例如,他写的《佛语》:“我的职业是固定的/固定地坐在那/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地伸出手去/好像把什么交给了人类”。其中丰富深厚的内容用这样浅淡而有节制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显示出顾城见微知著的体悟力和点到为止的聪明机敏,这可是一个纯粹幼稚的孩子难以企及的。 顾城“拒绝长大”保持童心,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纯真童稚的风格,在他的诗歌王国里,顾城是一个永远“拒绝长大”的“孩子”。

《顾城·故城》展现了诗人顾城的一生,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诗人的

《顾城·故城》展现了诗人顾城的一生,评价这位诗人的:顾城在诗文里的造就,众所周知,就不用我多说了。只想谈一谈在校过以上三本书以后,对顾城这样一个特殊人物在这一事件中行为的理解。曾经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评审团称顾城为“会走路的诗。”这一称呼栩栩如生而精确,也使人联想起另一位自杀的作家马雅可夫斯基,他说自己是“穿衣服的云”,顾城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真作家”,出尘脱俗,不谙世事,有才干,有特点,有热情,有梦想。

顾城的梦想人世间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和造物主创建的世外桃源不一样的是,则只有自己一个,决不允许还有第二个,即便这第二个是它的亲生儿子也没用。在这种核心理念下,谢烨迫不得已将他们才两岁的男孩小木耳送养在一位毛利率老婆婆家里,也也为她们日后矛盾埋下一个重要的悬念。顾城文字影响力基本上超过全部当代诗人,这就是我们不能将他避开理由。它的精神现象学实际意义尽管拥有更多负面的视角,但也正因如此,它的诗文之中包括了大量昏暗总和谷底式人性复杂具体内容,使之单一的表述中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

就这样在意识困惑和功利性凝望的近代中国内地文坛,顾城诗歌之“精神实质个人传记”性、如“紫水晶”般单纯与透明色存有,标识着独具一格价值的精神实质鉴照与审美价值,轻松自在地造就出了一个独属顾城每一个诗世界。

当今中文诗歌艺术在顾城这儿回到它实质所属,既是源于生活与生命的造就,也是生活与生命自已的存在方式。顾城是中国新形势下朦胧诗派的代表者,被称作以一颗童心探索世界的“童话故事作家”。崛起于20个世纪70时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年令人激动的观念、文学类“释放”时尚潮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都是80时代新诗潮健身运动的开端。

顾城的诗的特点 顾城的诗的特点介绍

1、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

2、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