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累利阿—维堡之战,白魔芬兰与无畏苏联的再次对
发布时间: 2023-07-06

1.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

芬军防守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线阵地宽约50公里,进入纵深则逐渐加宽。守军主要是西拉斯沃指挥的第3军和拉蒂凯南指挥的第4军。两个军在前线部署了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其防御态势为:由西向东,第10、2、15步兵师依次展开。另外,第2、3岸防旅负责保卫波罗的海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

预备队包括3个师和1个旅。其中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在后方构筑工事。“拉古斯”装甲师则部署在维堡以东。总计,芬军在地峡部署了6个师和4个旅。其中前线和预备队各占一半。通过这样的配置,当前线被突破时,守军可以从纵深调来大量援兵。

芬军在地峡的具体实力,目前没有找到准确数字(一说为75000人)。根据苏联的估计,红军的步兵比芬军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飞机多2倍。

面对优势惊人,宛如巨人般可怕的庞大红军,芬兰人单靠现有的兵力兵器根本不足以应付。

但芬军在卡累利阿也有自己的可靠屏障,那就是著名的“曼纳林”防线。这条坚固防线曾在苏芬战争期间让红军血流成河。自1941年11月开始,芬兰人在修复旧有工事的基础上,又构筑了新的阵地。斯大林格勒战役更促使他们加快进度。到1944年夏季,新的坚固防线已经贯穿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

新防线总防御纵深120公里(相对旧防线纵深90公里,多出了30公里),包括3道地带和维堡防御围郭。

前方主要(第一)防御地带,由两条防线构成;

第一条防线,距离列宁格勒北郊35~40公里,防御纵深3~5公里。由一系列坚固工事、抵抗枢纽部、错综复杂的战壕网和交通壕构成。

第二条防线,位于第一条防线后方15~25公里处,防御纵深同样为3~5公里。该防线仅完成了70%~80%,却比第一条防线更为坚固。这里遍布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2~14个发射工事和18~20个掩体。

后方主要(第二)防御地带,实际上也就是第三道防线,距列宁格勒西北前线60~65公里。该防线并不完备,甚至被一些资料所忽略。

从维堡防御围郭开始,继续向东延伸,沿武奥克萨河北岸直到泰帕列,构成第四(或第三)道防线,即“维堡—泰帕列”防线(VKT防线)。该防线距离前沿70~90公里。虽然没有构筑完全,但因为依托着武奥克萨地区的复杂水网,依然易守难攻。

另外,沿着1940年的老边界,芬兰人还在构筑第三道防御地带,该防线又被称作莫斯科线。意思大概是:莫斯科所主张的边界所在。

卡累利阿地峡芬军作战序列

第3军:第15步兵师,第19步兵旅

第4军:第2、10步兵师

岸防部队:第2、3海岸防卫旅

预备队:第3、18步兵师,“拉古斯”装甲师,第1骑兵旅

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虽然坚固异常,但也面临着一位老对手的严格考验。他就是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这位将军是红军的著名炮兵专家。早在沙俄时代末期,他就进入了炮兵学校,当过初级炮兵军官。以后,从白军到红军,戈沃罗夫几乎始终从事炮兵职业。直到苏芬战争,他以第7集团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身份,第一次用大炮和曼纳林防线打交道。

四年过去了,戈沃罗夫再次来到了曼纳林防线面前。这次,他身后还带着十几万大军,并准备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和弹药当“礼物”。

2.戈沃罗夫的进攻计划

1944年6月,戈沃罗夫指挥下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已将超过18万大军集结在狭长的卡累利阿地峡当面。方面军的基本态势如下:

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兵力部署与作战计划

方面军左翼,展开了新到的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该集团军是进攻的主力,因此兵力特别雄厚,下属3个军和第22筑垒地域。展开态势(由西向东)为:

第109步兵军(第72、109、286步兵师),第30近卫步兵军(第45、63、64近卫步兵师),第97步兵军(第178、358、381步兵师)。

上述9个红军步兵师,6个部署在第一梯队,3个位于第二梯队。当面之敌,只有芬军第10步兵师和毗邻的第2步兵师右翼团。红军在这一线拥有绝对优势!

方面军右翼,为切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只有2个军和第17筑垒地域:

该集团军呈梯次展开。其中,第一梯队为第115步兵军(第10、92、142步兵师)。该军又分两个梯队。其第1梯队有2个师,第2梯队有1个师;集团军第二梯队(位于集团军左翼)为第98步兵军(第177、281、372步兵师)。

因此,第23集团军在一线实际只有2个师。当面之敌为芬军第2、15步兵师。

方面军预备队主要集中在第21集团军后方,包括:

第108军(第46、90、314步兵师),第13步兵师,第30近卫坦克旅,第220坦克旅。

上述地面部队,将得到空军第13集团军、防空军近卫歼击航空兵第2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计900余架飞机的支援。

戈沃罗夫既然将主力集中在左翼的第21集团军,自然也赋予其最重要的任务。根据战役计划,正是由该集团军实施主攻,消灭芬兰第10步兵师,突向别洛奥斯特罗夫、维堡方向。当时预计用9~10天时间攻占维堡。另外,计划还规定,当穿越谢斯特拉河后,第21集团军应将右翼第97军交给第23集团军,同时接受方面军预备队的第108军。

右翼的第23集团军处于辅助地位,担负的任务是尽量将芬军牵制在拉多加湖沿岸。只有当第21集团军进抵谢斯特拉河后,第23集团军才转入攻势。拉多加湖区舰队(司令切罗科夫海军少将)将配合第23集团军的行动。当红军地面部队达成突破时,区舰队应以舰炮进行支援,还要伪装出将实施登陆的姿态,以配合第23集团军右翼。

为了取得最大的突破威力,戈沃罗夫把60%到80%的部队和装备,都拨给了第21集团军。这些装备和兵力的绝大部分,又被集中在12.5公里的狭窄突破地段上。该集团军的进攻还将得到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为此,舰队组建了4个重炮兵群,拥有175门100—406毫米口径重炮(配备于各炮台和战列舰、巡洋舰等)。这些重炮将成为芬兰坚固堡垒的克星!(39)

除了提供重炮和海航飞机外,舰队还受命做好登陆的准备。不过,除此之外,戈沃罗夫对可能夺取维堡以东咽喉地段,并没有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或许能够截断芬军的退路。但苏联人似乎担心这一行动会受到维堡湾附近诸多岛屿上芬军的阻扰,大概还担心会因此带来诸如暴露进攻企图、耽误战役进程等麻烦。但不管怎么说,鉴于红军巨大的海军优势,不进行大规模的敌后登陆,确实有错失战机的感觉。

3.地峡之战

1944年夏季的苏芬战线,红军保持着无线电静默。但彼方的沉默,并不能让芬兰人放心。芬军司令部里,人们在猜测:当芬兰拒绝和谈后,苏联人是会先打击德国人,还是首先拿芬兰开刀?

苏联人没有留太多时间让芬兰人考虑。1944年6月9日,铺天盖地的炮火打破了沉默。当天,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了长达10个小时的凶猛炮击,以摧毁第一防御地带内最坚固的工事。同时,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出动约1150架次,对芬军阵地进行了密集的轰炸。经过这次漫长而凶狠的炮击,苏联人宣布,189个预定目标中,有176个被彻底摧毁。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炮大出风头。该舰队的四个炮群全部参加了轰击,彻底摧毁了24个预定目标中的17个,部分破坏了另外7个。同时还压制了25个芬兰炮兵连。舰队为此在一天内消耗了2000发大口径炮弹!

第二天(6月10日),红军再度进行了炮火准备,其猛烈程度令芬兰人震惊。大量苏联飞机密集轰炸了位于别洛奥斯特罗夫、斯维特洛耶湖、拉伊亚伊奥基火车站的芬军支撑点,苏方宣称摧毁和破坏了当地70%的野战工事;红海军的舰炮也炮轰了拉伊沃拉、奥利拉地域。下大本钱连续炮击两天,可见苏联人对“曼纳林”防线何其重视。

140分钟的狂轰滥炸后,8时20分,古谢夫将军的第21集团军总算开始进攻了!工兵和坦克支援着大量步兵发起猛攻,很快冲破了芬兰第10步兵师的防御。古谢夫战线中部的第30近卫步兵军战果特别显著。该军沿维堡公路发起攻击,以第一梯队(第45、63近卫步兵师)突入第10步兵师防御纵深15公里,夺取了2个坚固据点,几乎歼灭了第10师的一个整团;相对来说,古谢夫的右翼进展比较缓慢,第97步兵军当天仅前进5公里;左翼,第109军沿滨海公路攻击。经过第一天激战,古谢夫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他的第21集团军已经突破了芬军第一条防线,并在行进间强渡了谢斯特拉河。

芬兰第4军的迅速惨败,尤其是其所属第10步兵师蒙受的惨重损失,令赫尔辛基大为震惊。旁观的德国人认为,这次进攻完全出乎芬兰人意料。

为了挽回战局,芬军火速调兵遣将。还在6月10日早晨,曼纳林就从预备队中抽调了第3步兵师,从第3军抽出一个团,还有第1骑兵旅,用以支援第4军。他还动用了看家法宝,芬兰唯一的装甲兵团——“拉古斯”装甲师。该师被调往莫莱—基文纳帕公路。基文纳帕位于维堡公路,也是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据点。

曼纳林意识到,仅靠在地峡内现有兵力之间进行调动,不足以应付优势红军的迅猛攻势。因此,稍后又下令从南卡累利阿调动第4步兵师,从芬兰北部调动第3步兵旅(原配属德第20山地集团军),用以支援地峡的战斗。这些芬军的任务是:以强有力的反击,掩护第4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