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1972年9月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何香凝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她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朱德委员长亲自主持,宋庆龄副主席亲致悼词,周恩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均亲赴现场,毛主席也送上了花圈。

在追悼会现场,宋庆龄饱含深情地回顾和评价了何香凝的一生,高度形容为“革命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之后,她的灵柩由专车护送到了南京,与亡夫廖仲恺合葬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

今天,文史不假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历史,回顾这位被国共两党都尊奉为“革命家”的传奇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7月16日——1972年9月1日),本名瑞谏,自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她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妻子,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同志的母亲,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活动家和艺术家。

1878年7月,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户富商家庭,其父何炳桓凭借自我打拼成为一名地产大亨,稳居当时的香港富豪之列。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幼年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最好的,直到少年时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开始逼迫何香凝裹足。不过,生性倔强的她每晚都会偷偷剪开裹脚布,甚至还以绝食相威胁,这样“反复”数次后父母只得妥协,任由脚丫自由生长。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前往何家提亲的豪门贵族子弟不在少数,可一听说何香凝没有裹足都打起了退堂鼓。久而久之,她的婚事成了老大难,渐渐被耽搁在家里而没有婚配。

说来也巧,此时刚过弱冠之年的廖仲恺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来到香港皇仁书院学习西学。期间,他竟然坚决要求迎娶一位思想自由的大脚女子为妻,自然而然就选中了何香凝。

1897年结婚后,夫妻二人度过了一段琴瑟和谐的蜜月期,除了共同鉴赏诗词外,还对时下的局势非常关心。尤其是,他们都对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们充满希望,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革新。

不过,随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悍然出手,刚刚开始的维新变法就宣告失败,刚刚出现的革新进程也戛然而止。于是,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出国求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廖仲恺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此,无论是廖家和何家都极力反对,对于尚未取得经济独立的小两口而言自然得不到足够的留学经费。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何香凝毅然变卖了所有的陪嫁之物,勉强凑齐了廖仲恺远赴日本求学的费用。

廖仲恺抵达日本后,立即被“明治维新”后对方国力的强盛所折服。于是,他写信邀请妻子何香凝也能前来留学,遂不顾婆家和娘家的联合反对,留下女儿廖梦醒后执意前去。

来到日本后,何香凝几乎听不懂一句日语,在丈夫的悉心教授下才逐渐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期间,夫妻两人还经常参加留学生们举办的各类活动,结识了许多革命青年的同时,还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追随他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时,面对国内外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浪潮,孙中山联络和团结许多革命人士成立了近代第一个革命组织“同盟会”,而廖仲恺夫妇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员。为了进行革命,夫妇进行了分工,廖仲恺负责外联,何香凝负责后勤。

1908年9月,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派回国,准备暗中联络和推动武装起义。就在他临别之际,何香凝诞下了第二个孩子,夫妇俩为其取名“廖承志”。

廖仲恺回国后,何香凝独自在日本照看着儿子和女儿,还要打理同盟会的后勤事务,简直忙得脚不沾地。若干年后,她还会这样回忆:

那段时间,虽然常常累到倒头就睡,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稍稍冲淡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满清虽然腐朽至极,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为了政权而疯狂自保。因此,革命派的一系列起义都遭遇了失败,廖仲恺只得再次东渡日本回到了何香凝的身边,他的失望、愤慨和遗憾都表露无遗,全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重拾信心。

1911年5月,刚刚走马上任的“皇族内阁”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谕》,宣布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强行收归国有。此举,立即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11年9月25日,四川荣县宣布独立,将“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也点燃了新一浪的反清运动。10月10日,蒋翊武和孙武等人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也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何香凝与廖仲恺携带子女一同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临时政府的组建工作。不过,面对袁世凯的软硬兼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暴露无遗,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

北洋政府掌权后,立即开始对革命派限制打压,先是宋教仁遇刺身亡,接着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也被迫再次流亡。作为坚定的革命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也不得不再次逃往日本避难。

为了继续推动反帝、反封建运动,孙中山号召所有革命派再接再厉,相继发起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继续着未尽的事业。1922年时,曾假意革命的军阀陈炯明叛变了,许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孙中山夫妇在众人的保护下得已脱身,而廖仲恺却遭到了逮捕,被关押在一栋破旧阴暗的房屋内。何香凝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丈夫,可惜始终都没有成功,最后冒着被捕的危险主动现身找到陈炯明:

我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们能放他活路。但是,我一定要一个决断的答复:放他?还是杀他?要杀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随我一起回家。

陈炯明深知何香凝在妇女中的地位,深知廖仲恺在革命派中的地位,担心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为了在粤军中的威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只好暂时释放了对方。后来,孙中山还评价她胆量不凡,称赞“颇有娘子军的风范”。

1924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孙中山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了“联合俄、联共、扶助农工”。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则当选妇女部部长。之后,她组织出版了《妇女之声》刊物,开始为妇女的解放和平等而斗争,其中明确提出:

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1924年6月16日,为了建立起忠于革命的武装力量,国共两党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在孙中山的推荐下,蒋介石出任了军校的校长,廖仲恺则出任了军校的党代表。

由于党内的地位差距,蒋介石当时连中央委员都算不上,作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廖仲恺才是黄埔军校的“一把手”。因此,军校早期的各种事务都离不开何香凝的从旁协助,所有的黄埔学生都尊称她为“师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为了结束战乱而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并没有指定或者推荐接班人,使得原本不甚明显的派系纷争日益加剧,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右派、于汪精卫为首的中左派和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开始互相厮杀。

长期以来,廖仲恺一心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因此,他被其余的三派势力联合围攻,甚至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何香凝深知丈夫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始终都默默支持着他。不过,廖仲恺还是看出了妻子的担心,主动要求拍摄合照并且多次宽慰她:

为国为民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宿命,何所顾及!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和何香凝一同乘车前往党部开会。谁曾想到,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党部门前竟然惨遭杀害,当场中了四枪而血流不止。虽然成立了“廖案检查委员会”,但最终却成为了派系争斗的手段,真凶并未得到惩处。

离开了挚爱的丈夫,许多昔日的朋友和战友都消失了,要么成为了刀下魂,要么被右派招安。唯一的朋友,就只剩下了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二人互相宽慰和搀扶才走出了那段煎熬时光。

何香凝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始终都以左派自居,始终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过,面对国民党的整体向右,她的呼吁和呐喊都显得收效甚微,俨然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少数派”。

19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