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家族史:从无锡到北京-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今天,中国最热门的新闻主人公,非周永康莫属。要讲周永康的故事,得从他的儿子周滨说起。

围绕着这个家族的,是一个庞大而又隐秘的政商帝国,它从北京延及四川拓展到海外。而围绕这个家族的,有蒋洁敏、李崇禧、郭永祥、冀文林等多名省部级员。

而今,朋友圈悉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先后落马,神秘的政商帝国和神秘的周氏家族逐渐面目清晰。

过往的这一切神秘,还得从周滨和他背后的家族说起。

周永康

神秘的主人公周滨,今年42岁。有见过其人照片的媒体曾以 身材高大,眼睛细长 概括他的体貌特征。

媒体报道显示,周滨的身份证地址,是北京华亭嘉园。

但他的祖籍,则是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有 小上海 之称。

离无锡市区东南方约12公里外,有一座人称 勾吴古都 梅里新城 的城镇 梅村。沿梅村正东方向出发,顺着金城东路行驶约7公里后,朝北拐入一条名叫锡山大道的柏油公路。然后顺道行驶2公里多一点,你就会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一块将近2米高、1.5米宽的褐色石头上,嵌着 西前头 三个被红色油漆染色的楷体大字。

这里,便是周滨祖籍老家。

西前头,是一个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办事处新联行政村下辖的一个村,由西前头和丁家桥两个村民小组组成。

入村路口的一面墙上,这样介绍这个村庄:村子占地10.14公顷,已有500多年历史,全村大姓为周,据称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

人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其《爱莲说》中的佳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成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西前头村简介中也注明:后世子孙一直秉承 崇儒兴学、耕读传家 的理念,形成了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纯朴民风,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严格来说,神秘富豪周滨,并不算西前头村的人才。因为他并不在这里出生。但他的父亲周永康,则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2012年从领导人位置卸任。家乡人记得周永康的名字,都是周元根。

公开报道显示,周滨出生于1972年1月。

这一年,他的父亲已远离故乡,在辽宁省 南大荒 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工作。那是一场从1970年开始的会战,并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建成了国内第四大油田 辽河油田。

西前头村村民习源(化名)告诉我: 周滨是在东北出生,第一次见到时,周滨还很小。 习源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周滨和弟弟周涵回老家后,还在找别人挤奶吃。 那时候,元根虽然在油田工作,但家庭条件并不好,买奶粉都困难。

而周滨的母亲,习源以前只知道姓王,外地人。后来,直至周滨的家族墓碑立起来后,他才得知周滨母亲名叫王淑华,已过世。

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和周滨爷爷时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和同样大小的习源如是对我说。

习源告诉我说,周滨的爷爷名叫周义生,厚桥镇(现厚桥街道,下同)嵩山村人。因为长期到厚桥镇西前头村做农活,被西前头村民周阿学看中,并将女儿周秀金下嫁于周义生。这样,周义生就成了周阿学家的上门女婿。

他们都是贫下中农家庭。 习源回忆说。习源的说法,得到了村民习晶(化名)的证实。

1942年12月的一天,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神州大地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时,周秀金和周义生也诞下了他们的大儿子,并取名周元根,即周滨的父亲。

差不多是在1949年全国赢来解放的时候,7岁的周元根开始到厚桥小学学习,习源和他成为同班同学。

习源说,在上学的时候,周元根换了一个名字,也就是周永康。

当周永康一天天长大时,他的家庭也多了两位至亲成员:二弟周元兴、三弟周元青。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随着家庭成员增多更显拮据。

他们家那时差不多是村里最贫困的。 习源说(0和1是什么梗?0和1是分别指男同性恋中受的一方和攻的一方。攻受出自日本的原始定义中,“攻(seme)”属于主动方,“受(uke)”属于被动方。如今对BL(男同性恋的爱情)系作品中“攻受”关系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攻”为1,“受”为0。随着BL文化的深入推广,也有人会将这一概念用到现实中的BL关系中。),因为家里贫困,兄弟三人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不了了,就让小的穿。

但他的父母都特别能干,并且特别勤劳。 习源记忆犹新的是周义生的拿手绝活 钓黄鳝。习晶、习源回忆周义生的钓黄鳝技术,最后的评价是 全村很有名 。

习源说,周义生一般会帮助妻子做完农活后,便带上干粮、竹篓和钓黄鳝的工具出门。每次,他都会到附近方圆十多里的村子钓黄鳝,差不多装满一竹篓了,就在临近乡镇卖掉,啃点干粮后,又换条路钓回西前头村。这样出去一趟就可以钓回两竹篓,差不多十来斤黄鳝,可卖几元钱。 这比很多工作都挣钱。

他家兄弟三人能读书,全靠周义生这个拿手绝活。 习晶对我说,那时计划经济,而后又遭遇自然灾害,农民的收入很低,一般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干工分。但依靠周义生挣钱,周永康、周元青、周元兴三兄弟都到学校念书,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虽然是同班同学,习源对于小学阶段的周永康实在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能让他回忆起来。 他那时成绩一般,比我稍微好一点,只能算中上水平,并不突出。

习源说,两家虽然隔得近,但相互都忙于农活,几乎很少一起玩。习源记得,即便一起玩,都是玩割猪草,再无其他的游戏。

习晶家在周永康家2、300米开外,他们同在一个学校,年龄相差一岁,彼时因为是亲戚关系还常有往来。他印象中,周永康的话很少,几乎不与村里的小朋友玩耍。但是比较勤快,放学回家后总是在帮母亲干农活。

和习源有较大分歧的是,习晶觉得那时候周永康还是比较聪明的,因为周永康家里的奖状比较多。

在厚桥小学历经6年的学习后,1955年,13岁的周元根考入荡口镇(现无锡市鹅湖镇)学海中学。几年后,他的两个弟弟周元青、周元兴也相继进入中学学习。

学海中学创建于1938年,前身是鹅湖中学,属私立学校,1956年转为公办,并更名为荡口中学(现已更名为鹅湖中学)。

习源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无锡市另外一所初中,由此和周元根分隔两地。但由于是同村读书人,放假回家都会有打招呼。

他回忆说,在进入初中后,周永康的学习成绩开始飞速提升,并成为学校名人。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儿,发生在周永康初三毕业时。

习源说,由于当年周永康初中毕业时,荡口中学还没有设立高中部。是年,苏州省重点中学苏州高级中学(现苏州中学)在荡口中学有2个保送生名额,但周永康并未能抢得其中之一。但幸运的是,苏州中学后来又增加了一个保送生名额,这时,周永康得到班主任老师朱梦舟(音)的大力推荐,并成功获得保送资格,进入有近千年建校历史的苏州中学学习。

虽然对周永康在校期间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因相邻不远,习源记得那时周永康就特别懂礼貌。 他每次寒暑假从学校回来,都会到娘舅家去问好,离家返校时,又会去给舅舅们道别。

1958年的秋天,怀着对名校的向往和敬畏,周永康从江南小村进入了苏州城,跨进了当时苏州高级中学的大门。

而这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决定成立政法小组,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它们直接做报告。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从1958年开始,县以上各级党委都成立了政法小组,政法小组不仅 协调 公、检、法的关系,而且逐渐形成了重大案件要由党委审批的习惯。

进入苏州中学后,周永康被分到1961届高中(2)班。根据苏州中学官网资料介绍,置身在浓厚学习氛围中的周永康,对数学和化学尤为感兴趣,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在班里先后担任了班长和团支书等职务,在思想认识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身边的同学坦诚相待,对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为班集体和小组的建设尽心竭力,是当年苏州中学学生群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

与周永康不同的是,他的两个叔叔周元青、周元兴的求学之路,在初中毕业后并未继续求学,而是回到老家务农。

进入苏州中学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周永康,在 大跃进 年代,政治觉悟也有很大提升。1960年5月2日,任高二(2)班生产委员的周永康写下的一篇工作日志可窥端倪:

在昨天的纪念会上,给我们小组发了奖状,首先这是我们小组的光荣,也是我们班级的光荣,尽管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有个别同学抱着轻视的看法对待这奖状,这是莫大的不正确。校行政发给我们奖状,包含两个意义,一个是表扬先进,另一个是鼓励我们继续前进,因此我们应该看前一点,但也不能忽视后一点,如果不这样,那是片面的错误的看法。

对于有条件表扬的来说骄傲,放松今后;对于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来说,将打消自己的积极性(当然这是个别的,但也不能不注意),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小组里应弥补过去的不足,发扬过去好的地方,处处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政治挂帅,在这次做共产主义好学生的运动中,和别的小组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障碍暴露的彻底。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是做一个共产主义好学生的关键问题,如果你扫得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