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苏轼谁的诗好?曹植的诗歌有何艺术特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曹植苏轼谁的诗好

先站队,我站苏轼这边,喘口气再说理由。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清初的汪士祯说他们俩儿都是两千年间的“仙才”(还有一个是李白)。这个评价不得了,直接“封神”了。

曹植的爸爸和哥哥大家都知道,那不得了,文学史上叫做“三曹”;苏轼的爸爸和弟弟也不差,唐宋八大家里称“三苏”。咱这里不让他们拼爹拼兄弟打群架了,咱让他们还是“单挑”吧!

曹植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以及他那妇孺皆知的“煮豆燃豆箕”。我们中国文人的审美几乎都是从《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受启发而来的。

苏轼我们就更熟悉了。从小学我们就开始背诵他的诗词,初中学《承天寺夜游》,高中学《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等。信手拈来的什么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数不胜数。

论才华,单挑的结果是不是有点不分胜负?

我们让他们比内功吧!

同样在政治上不如意,苏轼采取了一种达观的处事态度:“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曹植显然没这么想的开。这种处事态度最终折射到了他们的作品上,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华美的《洛神赋》最终还是在向君王表忠心而力求自保,而《赤壁赋》却能同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表现出超然的达观和释然。40岁的曹子建抑郁而终,早夭了“独得八斗”的天纵奇才;在苦难中自我调侃和自我修复着的苏东坡,给后来者留下了一剂没有鸡汤味的心灵处方。

就凭这一点我站了苏轼的队。

曹植的诗歌有何艺术特色

谢邀

曹植诗歌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在艺术上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色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建安时期,存诗最多成就最高的曹植为何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有80多首诗歌,40多篇文章。无论从数量、作品影响上看,曹植堪称魁首,因此后世已经习惯于称他“建安之杰”。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评价曹植时说过:“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陈思就是做过陈王的曹植,去世以后谥号是“思”,所以人们把曹植又称为陈思王。

汉献帝建安时代,人才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等人物,一时间,诗歌创作犹如旋风般刮来。他们关注日渐荒芜式微的社会现实,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心中块垒,追寻人生出口,希望建功立业,渴望美好生活。

当时三曹父子,孔融、陈琳、徐干、王粲、阮瑀、刘桢、应玚等“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似乎一座山峰,让后人仰望。

而曹操父子中,曹植的诗文成就堪称老大。生于乱世、长在军中的曹植对当时社会的凄风苦雨有着超出常人的敏感。年少时曹植有产生了“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理想。因为熟读《诗经》《论语》和两汉歌赋,曹植具有神来之笔。十六岁时,在跟随曹操征战的过程中,就写出了《白马篇》。在这首乐府歌辞中,英雄为国捐躯,何等感人。“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借以自比,那种不战沙场誓不休的气概和豪情立了起来。

率性、真实是曹植做人的特点。董卓之乱,洛阳一片狼藉,“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二十岁的曹植送别朋友,看到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一片凄凉,不禁悲从中来。

作为一个青年,一个出身豪门的子弟,曹植把自己的情感和江山社稷捆绑到了一起。这和父亲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有了神助一般的巧合。

或许一个太过感性的人无法成就帝业。曹植虽然深得曹操喜欢,但是他的文人气节终于把他阻挡在帝业之外。因为喜欢纵情饮酒,曹操外出期间,曹植酒后坐上王室车马,在禁道上游乐驰骋,忘记了父亲对他自持发奋的要求。

曹操大怒,曹丕成为太子,曹植的人生走向了下坡路。

曹丕继位后,29岁的曹植被怀疑、被挤压、被流放。曾经高昂的士气化为充满悲意的哀叹。“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一腔悲苦、满纸凄凉,曹植的笔下全是无可奈何。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朋友被害,曹植悲愤不已,曾经满怀善意,一旦遭受恶劣的世风,他怎么能忍得了呢?

充满善意的人往往不大相信眼前的阴暗,在被封为鄄城王之后,曹植在《洛神赋》中虚构了一个美丽柔情的女神形象,把自己残破的理想托付给了心中的女神。

十年后,曹植在忧郁中离世。

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士祯评价汉魏以来的诗人,他说称得上“仙才”的,二千年来,只有曹植、李白、苏轼等三个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