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杏林”、“桃李”、“高足”、“汗青”、各指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上苍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美的语言,仓颉创造了灵动的文字,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漉,我们聪明的文人学士,将这些灵动的文字巧妙组合,给我们留下一个个生动好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历久弥香的典故。杏园、杏林、杏坛,即是其中之一。

杏园

这个词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只是一个普通的词组,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指一些以杏树为主题的园林。

杏林

这个词现在引申为特指医院或中医院。这个典故相传源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


据《庐山记》载:董奉每治人病,病愈,令种杏一株,遂成林,奉后成仙,上升。

另据《神仙传》载:董奉,字君异,居庐山,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病轻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


后世就把杏林作为医生或者医院的别称,我们也经常能见到“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之类的颂词。

那么,董奉给人治病,为什么要求病人栽杏树呢?因为董奉不但会治病,还颇懂农事。他看到当地土地荒芜,而人们普遍贫穷,甚至都没粮食吃。为了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当地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杏树,他就号召大家因地制宜,种杏树,结了果子卖掉换回粮食。但是他这一片苦心没得到响应,他就想出了这个治好病人栽杏树的办法来推广。当杏子成熟以后,前来买杏子的人也不比付钱,只用一斗粮食换一斗杏子的方式交换就行。通过这种办法解决了当地人的吃饭问题。后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为了感激他不但治病救人,还拯救穷人的善举,就把杏林作为对他的纪念和赞美。

杏坛

这个词当然就是寓意教书育人了。这个与至圣先师孔子有关。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坐杏坛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幼学琼林》载: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去过孔庙的人都知道,大成殿前有一座小亭,这地方就是杏坛。不过这个杏坛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监修孔庙时修建的。他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纪念孔子办学设教。后世就将“杏坛”演绎为教书育人之地了。

“杏林”、“桃李”、“高足”、“汗青”、各指什么

1,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2,桃李是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

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

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

3,高足是有才能的弟子:

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出处:《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世说新语·文学》。
4,汗青是史册的意思:

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

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

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补充:

桑梓: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杏林指什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古代所称的“杏林高手”是指什么

杏林高手是指医术很高的人。“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医学界被称为杏林,杏林的由来是什么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染病。人一旦染病,就得看医生。从这个角度讲,医生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护神”。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医生的感激之情,常常会赠送一块“杏林春暖”之类的匾额或锦旗;如若称赞医界后起之秀,往往谓之曰“杏林新秀”;称颂德高望重的医家,则誉之为“誉满杏林”。医家与“杏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人们之所以把二者联系起来,甚至以“杏林”作为中国医学界的代名词,都与发生在西汉董奉身上的一段历史佳话有关。

董奉(220-280年),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医术高明,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隐居,施医济世,开创了生态和谐、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他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不仅善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久而久之,声名远扬。老百姓因此十分敬重他,甚至把他视为“仙人”。就连大诗人李白,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都对董奉赞誉有加。

李白的《送二季之江东》写道:“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王维的《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銮十韵》诗云:“香炉远峰幽,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生命之重,有贵千金。”但凡常人,没有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孙思邈、李时珍等多个“一针救二命”“药医不死人”的故事版本。

殊不知,董奉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顏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一个“已死”之人,只用一粒药丸,就把他从阎王爷手中拉了回来,恢复正常。董奉医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般。

古往今来,有的人一旦在某方面造诣比别人深、本事比别人大,往往自鸣得意、自我膨胀,不是高高在上,便是处处摆谱。就连少数医术好的医生,也爱端架子,在危难病人面前,不见“烧香”不“显灵”。而虚怀若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董奉则不然。

尽管他已经医名大振,求治者接踵而至,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一如既往,坚持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杏树一株;治好一个重病人,种杏树五株。年复一年,他的房前屋后,杏树成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胜似佳境。

每当春天到来,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待到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百里飘香。董奉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