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连毛主席都高度称赞,因血统问题无缘帝
发布时间: 2023-07-06

纵观中国历史,如果一位皇子被皇帝立为太子,在正常情况下,这位太子都能顺利继承帝位。不过,太子之位通常都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所以中国历史才会发生这么多抢夺太子之位和帝位的事件。

最有才、最出色、最厉害的那个皇子没有被立为太子,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非常多,唐太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唐太宗的文韬武略远胜兄长李建成,但始终无缘太子之位,兄弟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唐太宗在位期间,在选择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太宗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唐太宗有14个儿子,当中最厉害的那个当属第三子李恪。

李恪的名字,取得很奇怪,“恪”者,有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意思。比较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儿子的名字: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名字都是堂堂正正颇有王者气质。唯独李恪,名字看上去相当谨小慎微。

李恪的生母不是什么普通的名门望族,正是隋朝亡国皇帝隋炀帝的女儿杨妃。隋炀帝有记载的女儿只有两个,长女南阳公主嫁给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次女杨妃就嫁给了唐太宗。

虽然李恪一直低调行事,安安分分地做自己的皇子,享受属于自己的俸禄,但可能真的是因为优良基因过多,他从小就十分聪慧,很讨人喜欢,而且他为人处世一直低调,也没和什么人结怨。

史书对他的记载相对较少,但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旧唐书》,或者《新唐书》,都说明了李恪是有文有武之人,特别是在《旧唐书》中的太宗诸子传中,还讲述太宗常常说第三子李恪文武两双全,很像自己。

唐太宗在第一次选择太子的问题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嫡长子李承乾,并且亲自花心血培养李承乾。最初李承乾勤奋好学、循规蹈矩,是一个合格的太子,但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突然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做出雇凶刺杀自己老师和弟弟的不法行为。

公元642年,李承乾起兵谋反失败,唐太宗终于下决心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在第二次选择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原本想选择嫡次子魏王李泰,但李泰曾经密谋抢夺太子之位,唐太宗放弃选择李泰。于是,唐太宗打算选择第三子李恪,但遭到了宰相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

唐太宗最终选择了长孙无忌力荐的嫡三子晋王李治。后来唐太宗认为李治性格软弱,恐怕不能守住大唐江山,很想废掉李治改立李恪。李恪不仅英明果敢,而且宽厚仁爱、循规蹈矩,朝中上下对李恪大多是称赞不已,但仍然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最终唐太宗还是放弃这个想法。不过从此以后,长孙无忌深深忌恨李恪,一直想找机会铲除李恪。历史也证明了唐太宗的眼光非常准,大唐江山在李治手中丢掉,变成了武则天的武周江山。

李治登基三年后,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事件被揭发,长孙无忌以此为由制造冤案,将吴王李恪牵连进去,予以诛杀,为的是“以绝众望”!李恪完全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一代英才,就这样无端被害,年仅34岁。

当时,无数百姓都为他叫屈,“海内冤之”。不知道太宗皇帝九泉之下,知道关系最亲密的大舅子,杀了自己最优秀的儿子,会作何感想?在押赴刑场的时候,一生选择隐忍、始终被压制的李恪终于迸发出了怒火,说出了最恶毒的诅咒:

“长孙无忌,你多行不义,将来一定被灭族!”

仅仅6年后,因武后势力崛起,长孙无忌就被自己亲手扶上台的高宗李治贬出京城,去往边远瘴疠之地。不久,又被逼迫自尽了......

毛主席经常会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恪的评价是:“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意思是毛主席对李恪是高度称赞的,但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却误听长孙无忌,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可以说是糊涂一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