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名言(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场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场论

不是很了解,说说我的理解吧,不对请指正。

首先,在存在主义看来:

人是物化的,是“他人之物”,甚至是“他人之地狱”(萨特)。另一方面,又强调人是自由的。

二者的矛盾,统一在“存在场”中。

这个存在场是第三者的:自由的、偶然的、无意义的(或者说无意识客观的)。

也可以说是“自然而然”(中国道家)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在场中,就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理解到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由与存在性,以及价值与意识独立的矛盾:在解释人的渺小的同时,却又挣扎着想要拥有存在的证据(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与价值本身)。

从较为宏大的角度看,场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换句话说,所有的事物都不能脱离“场相关性”而独立存在。

特别是人,其存在一定是“场”的。所以,当我们的理性意识或者发现新的存在,那么其存在的“场”事实,已经先于意识存在而存在了(或许可以理解为唯物客观性)。

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怎么看待这句话

因为我们不可能脱离“无”而谈“在”。

但是我们又不能直接谈论“无”。因为无法谈论,无法描述,无法郭清“无”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对“无”的了解知之甚少。

举个例子,没有人知道如何谈论“死亡”,因为没有人真正“死过”又回来了。即使是描述濒死体验的研究和科学报告都表明,濒死体验只不过是人体某些器官暂时歇菜造成的生理-思维反应而已(比如长长的隧道,灵魂出窍)等等。只要我们还可以感觉,那么我们离死亡就还有距离。所有文化都有关于死亡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是站在活人的角度上说的。所有的丧葬文化,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大多是为了缓解“死亡恐惧”而安慰自己的说辞,和实际的“死亡经验”无关。人类关于真正的死亡经验为零。

而死亡,对于人来说,就是无,是消灭,意识消失,不可言说。但是不知死,焉知生。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死亡而谈生命,不能脱离“无”而谈“在”。

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吸纳了中国道家的思想。存在与空无如同阴阳两界,空无被遮蔽,则存在不能完全展现。海德格尔认为,因为此路不通,所以我们只能从“存在者”去谈“存在”(这是需要区分的概念)。而人是特殊的存在者,因为人有语言,能了解自己的“存在”,动物植物则不能,动植物只是存在着,然而对此并无“理解”一说。但人能言说,揭示,展现自己的存在,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比如艺术。海德格尔从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存在论”哲学。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