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丰湖书院:西湖胜景筑亭榭 万卷藏书教泽
发布时间: 2023-07-11

惠州丰湖书院鸟瞰图。丰湖书院坐落在惠州西湖的丰湖半岛上,三面皆水,蟠居一山。 N视频记者 邹卫 摄

展开全文

丰湖书院入口处的“敦重”石刻,由清代碑学开山之祖伊秉绶亲笔题写。

惠州西湖边复建的“丰湖书藏”馆。

宋湘题写的丰湖书院匾额及对联。

清康熙五十五年丰湖书院图,御书楼、文昌阁、黄塘寺等建筑清晰可见。

清光绪年间的《丰湖书藏目录》。丰湖书藏是广东最早的近现代图书馆。扫码看专题

丰湖书院是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惠州西湖之畔,西湖旧称丰湖,书院因此得名。其前身是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驭创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的聚贤堂。宝祐二年(1254),惠州知州刘克刚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此时院址位于千年古刹开元寺西侧,是岭南地区传播程朱理学的中心之一。元至正六年(1346),广东道为祭祀理学大儒罗从彦,再建丰湖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地方官府改丰湖书院为归善县学。清嘉庆五年(1800),惠州知府伊秉绶迁惠阳书院于西湖之畔的黄塘,恢复重建丰湖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丰湖书院停办。1903年,书院改办为惠州府中学堂。1946年,改为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78年改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惠州学院。2008年,惠州市恢复丰湖书院为名胜景点。丰湖书院历经700余年,记录了惠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是解读岭南书院历史的一个完整样本。

“山水小蓬瀛”是怎么建成的

“三面皆水,蟠居一山。”承载着惠州千年文脉的丰湖书院如今位于惠州西湖五湖六桥十八景之一的丰湖半岛上,书院主体院落三面环水,前有文昌楼,后有留云亭,左有澄观楼、右有湖山楼。整座书院群亭台池榭,花木扶疏,实乃西湖一大胜景。

然而,惠州西湖景区管理中心旅游文创部部长郑盈却对南都记者透露,最早的丰湖书院并不是设在西湖。她介绍,丰湖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淳祐四年(1244),当时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驭知惠州,他在郡城西南银冈岭建起了祭祀式书院——聚贤堂,祀陈尧佐、陈偁、苏轼、唐庚、陈鹏飞、许申、苏过、陈权、留正等寓贤及古成之、张宋卿、陈焕等乡贤共十二人,又名“十二先生祠”。祠后为晞是堂,堂上有楼,名唤第一湖山楼,是惠州历史最为悠久的楼堂。

赵汝驭离开惠州后,宝祐二年(1254),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胞弟刘克刚知惠州,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以堂为夫子燕居,塑豫章先生像于晞是堂。别为十二先生祠于堂之后。又于其西构六君子堂,其南辟四斋,又南立三门。”很显然,丰湖书院比之聚贤堂规模扩大了不少。刘克刚之后,丰湖书院陆续有葺建,如宋景定三年(1262),摄守林畔在书院前增建如沂亭。进入元朝,丰湖书院由学术宗门又演变为名人先哲的祭祀之所。明朝之时,官学盛行,丰湖书院更归于沉寂。

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惠州知府王煐将丰湖叶氏废园与前任知府吕应奎在黄塘创办的西湖书院合并,重建丰湖书院。他在自撰的《丰湖书院记》一文中提到共建堂舍二十四间作为讲学诵习之所,又有“亭、榭、台、沼,……以为游息之地”。 

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丰湖书院曾经设过“御书楼”。据惠州市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综合信息部副部长梁艳阳博士介绍,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提督王文雄、惠州知府李士瑜、连平知州摄惠州府事徐旭旦在西湖之畔的黄塘捐俸葺建丰湖书院。书院建成后不久,为使临海的一般平民都可以在丰湖书院瞻仰到帝王的墨迹,王文雄还捐俸营建“御书楼”,把康熙皇帝御赐诗章摹题于石,供奉楼上。据考证,皇帝御书的内容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前两句:“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至今在世经堂藏版《惠州西湖志》仍可于“丰湖书院”地图中查阅到当年“御书楼”的大概样式,楼平面呈六角形,为三开间、悬山顶、中间有一正脊的二层楼阁式古典建筑,位于丰湖书院正后方,周边有文昌阁、黄塘寺等。

“文坛名宿伊秉绶的到来,是丰湖书院走向鼎盛的转折点。”西湖景区管理中心旅游文创部部长郑盈对南都记者介绍,清嘉庆五年(1800),惠州知府伊秉绶将惠阳书院迁至丰湖书院旧址,恢复丰湖书院旧称,并扩建之。据清  陈鸿猷《迁建丰湖书院碑记》记载:“院地三面皆水”,“修广可百亩,中为讲堂”,“堂上为楼,日澄观楼,祀文昌神及暨周、程、张、朱五夫子”,“轩前数十步有阁,掌教宋湘题为风浴阁”。可知当时已悉数建成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浴风阁,时任丰湖书院山长的宋湘因此题写了千古楹联“山水小蓬瀛 人文古邹鲁”。清代著名诗人阮元更撰诗《过丰湖书院》赞道:“行过丰湖上,如游处士乡。桥通钓鱼艇,山抱读书堂。竹影皆依水,蕉荫亦满墙。几人来寓此,足以散清狂。”大才子笔下的丰湖书院美景也让一众文人雅士流连忘返。据郑盈介绍,如今的丰湖书院,就是按照当时的规制恢复重建的。

梁艳阳博士也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在书院入口处见到的‘敦重’二字石刻正是身为清代碑学开山之祖的伊秉绶亲笔题写的。源于孔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教诲。今天惠州市惟一的本科院校——惠州学院‘敦重明辨、求真致用’的八字校训以‘敦重’二字居首,正是体现了其对丰湖书院精神气质的自觉赓续传承。” 

师席传承最为完整的书院之一

山长是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因书院起初多设于山林僻静处而得名。山长既是书院的行政组织者,又是书院的学术带头人,其学术水平与道德水平之高低,甚至可以决定书院的兴废盛衰,因此,选聘山长是书院的头等大事。清光绪《惠州府志》中记载,丰湖书院山长须是“两榜品学兼优者”,且必须由惠州知府亲自聘请。而据梁艳阳博士介绍,丰湖书院自南宋首任丰湖书院山长郑济浦之后,可考的山长有46人,仅次于山长人数最多的岳麓书院(55人),是中国书院史上师席传承最为完整的书院之一。特别是自伊秉绶清嘉庆五年(1800)重建丰湖书院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制,百年间共出了33位山长,进士出身者25人,其中14人钦点翰林,宋湘、徐旭曾、鲍俊、梁鼎芬、颜培瑚、潘存、吴道镕、曾望颜、王赠芳、邓承修、潘存等等,每一位都是领一时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

先从丰湖书院的首任山长郑济甫说起。话说南宋宝祐二年丰湖书院建成后,惠州知州刘克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书院规章,“简生徒有志向者讲习其中,以州学教授兼山长”,聘请了当时著名的程朱理学大师郑济甫出任首任山长。郑济甫,字逢言,福建莆田人,时任归善县主簿,进士出身,著有《经史考》。书院因此声名大振,成为在岭南传播儒学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丰湖书院也因此与广州的番山书院、禺山书院及韶关的相江书院并称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

清嘉庆五年(1800),惠州知府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后聘请宋湘为山长。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州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著名诗人、书法家,被嘉庆帝誉为“岭南第一才子”。他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间,常与伊秉绶召集生员,同堂讲论至深夜,每次的生徒文课,他都会写一两篇范文,后结集成《红杏山房时文》。嘉庆七年(1802)冬,宋湘赴广州主讲粤秀书院,作《湖上五别诗》于澄观楼壁上,相传是用蔗渣写成。伊秉绶与宋湘在惠州期间,还跟当时的硕彦名儒如翁方纲、冯敏昌、吴锡麟等往来密切,诗颂惠州,惠州一时成为全国文化人关注的人文亮点。

梁鼎芬是丰湖书院历任山长中继宋湘之后的第二位灵魂人物。清光绪十二年(1886),梁鼎芬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请出任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后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梁鼎芬痛恨官场腐败,忧愤士气孱庸,崇仰东汉范滂和北宋苏轼的道德气节,在书院建范孟博祠和苏东坡祠,并为范孟博祠撰写楹联:“气节重东汉 英灵壮西湖。”然而,梁鼎芬对丰湖书院乃至惠州文化贡献最大的还是创建丰湖书藏。史书记载,丰湖书院的藏书历史始自清道光年间的惠州知府杨希铨。光绪十二年(1886),梁鼎芬于“书院之西,建楼三楹,四部略备,名日书藏”,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丰湖书藏收到来自各地捐赠的书籍46000余册,其中各省府县志搜集尤多。在梁鼎芬的不懈努力下,丰湖书藏的藏书逐年增多,最多时达10万余册,成为岭南规模最大的学校图书馆之一。

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丰碑

如今丰湖书院的藏书楼位于整座书院的第三进,门前是一座孔子立像,双手交叉前伸,行古代士人相见的“拱手礼”。藏书楼飞檐翘角,匾额“藏书”二字为赵朴初先生手迹,楹联“收藏胜似昆冈富,书卷长留天地间”。步入楼里,当中可见一方书案,案后有一雕像,正是在批改课卷的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

“丰湖书藏称得上是广东最早的近现代图书馆。”梁艳阳博士介绍,为了发挥书藏的作用,梁鼎芬首创一套完整的图书管理制度,书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设阅读之所,定外借之约,并雇请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他自己则“亲手题签,自装部目”,编《丰湖藏书目》八卷等。“梁鼎芬订立的《丰湖书藏四约》已具备了近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雏形。其中《捐书约》允许捐书者在所捐书籍中刻印爵里、盖印姓氏,体现了捐赠人可享留(冠)名权的理念。”

梁博士介绍,丰湖书藏的创建,不但促进了书院的教学活动,而且也促进了惠州文化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丰湖十子”之一江逢辰的诗可作佐证:“丰湖先生作书藏,小户贫家知买书。但得五车搜旧蠹,不辞三月食无鱼。”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