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养老信息化 > 大槐树(散文
大槐树(散文

 

2023/7/11 9:32:03 ('互联网')

原创 刘德玉 鲁沂文学 2023-01-17 15:50 发表于山东

人到了老年,记忆的大门时常会打开。有些过去你经历过的事情,或是你看到过的一些事物,时不时地会挤进记忆的大门,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不想都不可能。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家的大门外,就有一棵大槐树。大槐树高大浓荫,主杆十多米高,五个侧枝布局均匀,像一把撑开着的伞,倒立着斜插苍穹。夏天浓荫遮蔽一二亩地。大槐树主杆粗壮挺拔,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大人抱大槐树,两只手接不上头。大槐树是后院二大爷家的。

大槐树下,中间地面平坦,周边是几块卧牛石,刚好是天然的石凳。这里是全村人休闲娱乐的小广场。春夏秋冬,常有人来这里坐坐。特别是夏天,树荫浓密,是村里人乘凉的好地方。生产队一天三次按时开工,在这里集合。我们村是第一生产小队,东边隔一条小河,是个大村,有两个生产小队。我们整个生产小队,十几户人家,不足百人。村子里多数人家都姓刘,只有一户赵姓人家。

那时村里没有架电,更谈不上电风扇和空调了。夏天家里闷热,每到晚上,经常有附近的婶子,嫂子带着孩子,在大槐树下乘凉到深夜。一家人占据一块地方,铺一片麦秸草苫子,几个小孩子挤在一起,大人只能坐在一边,摇把蒲扇,赶着蚊虫。时不时和旁边乘凉的人搭着话,看着孩子们慢慢入睡。我们兄妹都是跟着父母,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村西有个打麦场,夏天的晚上,男人们多数到村西的打麦场上去乘凉。我稍大些,就有了独立性,经常跟着父亲到打麦场上去乘凉。有时半夜睡的迷迷糊糊,忽然来一阵雨,大人小孩抱起铺的盖的,往家里跑。泥泞的路上常常跑掉了鞋子。

大槐树上住着几种鸟,那鸟巢也不一样,每种鸟都有几个家庭。人在树下歇凉,树上每天都有几十只鸟在打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一种是比麻雀大一点的鸟,半短尾,黑嘴,灰白腿,村里人都叫它"大家雀儿"。鸟巢不大,用细细的草编织而成。一窝可以孵化五六只雏鸟,一年多次繁殖。一种鸟是斑鸠,是大家都熟悉的鸟。鸟巢不大很简陋,一些草简单铺一下便可以抱窝,刮风下雨鸟巢最容易掉下来。斑鸠是一种比较粗心的鸟。每窝一般孵化两只雏鸟。俗话说"斑鸠白鸽,一年十窝"。斑鸠也是多产的鸟,是鸽子的同类,每年孵化次数最多。还有一种鸟浑身漆黑,长长的尾巴,从头到尾像用墨汁染过了羽毛。村里人都叫它"黑脑勺子"。鸟巢很小,有小碗口大,粘在树梢的细枝丫间,好像利用了蜘蛛网,粘合着一些细草,编织而成。鸟巢很结实,再大的风雨也刮不掉。可它的孩子有时会被风刮下来。这种鸟具有攻击性,谁惹了它的孩子,会扑下来啄人。这是一种会打鸣的报晓鸟,叫声清脆响亮。每天天不亮,它便开始叫。比报晓的公鸡叫的要早。那鸟叫声连吐四个字,中间一次停顿,一直叫到天亮。在寂静漆黑的夜空,更加清脆悦耳。村里人翻译出了谐音,叫"大嫂,打水"。这种鸟到底叫什么名字,叫杜鹃叫画眉还是叫百灵,至今我没有弄清楚。

展开全文

每天早晨,听到"大嫂,打水"的鸟叫声,大人们开始起床了。有的家庭开始推磨磨糊子,准备烙煎饼。过去每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座大石磨。都是人力推磨磨糊子,大石磨一个人推很费力。也有养驴的人家,用驴拉磨,省了人力。我十多岁时,天不亮经常被母亲叫起来帮忙推磨。那是父母实在累了,糊子磨了一多半了,或是实在忙不过来了才叫我。弟弟妹妹都还小,有些活儿只有我帮忙干。年少时实在睡不够觉,迷迷糊糊,闭着眼睛抱着磨棍,跟着母亲围着磨转。有时忘了使劲,掉了磨棍,磨棍上抹了糊子。母亲会哄一句,给点鼓励。等磨推完了,迫不及待地钻进屋里去睡回笼觉。等到太阳出来,被大人叫醒,母亲早己烙好了一大摞煎饼。早饭就吃香喷喷的煎饼了。有时母亲把一些韮莱,白菜,萝卜丝切的碎碎的,拌上油盐,摊在两层煎饼上。再卷成一个长长的卷,在热鏊子上反正煎几遍。等菜熟了,两边黄黄的,用刀切成块,吃起来实在太香了。该去上学了,还要卷上两个煎饼,包些咸菜辣椒,带到学校里吃午饭。

每天早晨,抱晓鸟叫了,大人们第一件事是去挑水。山泉在村东边河道上,一百多米远,道路坎坷不平,回来步步上崖。每家都有五六口人,一天的用水要挑三四担才够用。早晨水干净,都挤在这个时间去挑水,路上常常人挨着人走。碰上阴雨天,道路湿滑,经常有赤着脚去挑水的人,一不小心就要摔跟头。把水洒在路上,本来湿滑的路更加难走。用铁皮水桶的还可以回去重挑,用泥瓦罐的可就惨了,打破了罐子洒了水。没有备用工具的,今天只能去借别人家的水桶用了。泉水是从石缝里流出来的,纯净甘甜。四米多宽两米多高的石壁压着泉眼,石壁的顶台上光滑滑的。秋天常有人在上面晒粮食和地瓜干。泉池左边怪石林立,有个石窟,能钻进去五六个人。夏秋丰水期,河水流下来,挂在石壁上,压着泉水向下流,这里就是一片小瀑布。冬天河水断流了,泉水暖暖的,冒着热气。后来山泉上边顶台上修了个石坝拦截河水,夏秋季节瀑布会挂很长时间。瀑布漫过山泉向下流,村民们挑的也不知道是泉水还是河水?但大家都相信,早晨的水是干净的。再后来石坝边修了一座桥,铺上了水泥路。这是村里人外出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以前村民卖一头猪,都要抬到河那边,装上独轮车再向外运。过去交通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二OOO年以后,家家户户打了井,村里人不再挑水吃了。那条挑水的路,有一段还是旧模样。一直到现在,山泉依旧流水潺潺,清彻甘甜。南边一公里外有个村庄,村高水深,没有水源,全村人饮水困难。曾经在这个山泉下游,彻了个大水池,封闭的严严实实。埋上了地下水管,架了电,全村人用上了这里的水。用了三五年时间,后来可能找到了新的水源,不知什么原因停用了。

大槐树南边是生产队的牛栏,常年养着七八头牛。有专人饲养,有时候赶出去放牧。生产队里耕地,播种,打场全靠这几头牛。紧挨牛栏有两间破屋,住着个五保户。老夫妻俩,无儿无女。男人是个瞎子,常年不出门。全靠女的外出找吃的。村里人都叫女的瞎子嬷嬷。那时候生活极度困难,生产队照顾五保户的粮食也不多。瞎子嬤嬤经常来到大槐树下,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冬天迎着寒风,穿着空心袄,扣着手,在大槐树下走动。村里人时常接济她。谁家先吃饭了,看见她站在那里,先盛一碗糊豆(稀饭),或卷一个煎饼送给她。时间长了成习惯,每到吃饭的时间,总有人看见她,送给她吃的。她还挺不好意思的,每次都表示着拒绝。她常在我家大门口转,吃我家的饭最多。我母亲非常和睦四邻,不光送给她吃的,用的,还经常陪着她说话,从来不嫌弃她脏。村里人的善良,怜悯和同情心,在那个年代非常强烈。老两口在全村人的照料下,都活到了六十多岁,那个年代也算高寿了。

有一段时间,生产队里吃食堂。也是在离大槐树不远的一个院子里。全村人一日三餐,都到食堂里领。每到饭点,大人孩子,拿着锅碗瓢盆,排着队,把一家人的饭食领回去。食堂里的饭菜很单调,玉米麦粒碾碎了烧的稀饭,玉米面地瓜面掺和着蒸的窝窝头,咸菜疙瘩,辣椒切成丝,用醋调一调。也有炒菜,缺盐少油。每家分一点点,根本不够吃。不是过节,很少吃一次肉。多数家庭还要在家里再做一些饭,才能使全家人吃饱。吃食堂时间不长就垮了。那年月所有人都在苦难中活着。

村里有一位辈份高的老先生,识文断字。村里人都喊他老爷或老老爷。夏秋季节,中午休息时间长,他会早早吃过午饭。提个马扎,拿一本书,来到大槐树下,戴上眼镜,开始说评书。一聚二三十人,男女老少围着老先生听评书,一坐一大圈。开始我很纳闷,听书要用耳朵听,干么要围着老先生呢?大集上听书场里也是这样,围着一圈。后来有点明白了,这可能也是对说书人的尊重,使说书人觉的自己有听众,会更加卖力。听说书的,时代性很强,是中华文化在历史沉淀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农村的大集上,都会有几个说书场,围满了人,日头偏西都不散场。当然,三毛五毛的,听书人得给说书人捧场钱。

老先生说的评书有滋有味,带唱词的,还要唱上一段。说到带笑料的地方,引得全场人大笑。老先生说的评书有:水浒传,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回龙传等。中午时间毕竟有限,两点以后,生产队按时上工,评书也该散场了。人们听不过瘾,常常晚上缠着老先生继续说评书。挤在老先生家里,点一盏煤油灯,熏的老先生两眼发黑,一直听到半夜。听老先生说评书,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使我终生难忘。不但让我从小知道了古代像穆桂英,樊梨花,武松,鲁智深等许多英雄人物,也使我从小就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兴趣。老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也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法技巧。老先生去世十几年了,活了九十多岁,人生高寿。

大槐树下西北角有一座石碾,正好在我家的大门西旁。全村家家都在这座碾上轧玉米,黄豆,小麦,地瓜干,棉花籽等五谷杂粮。碾好的粮食,有的用来烧糊豆(稀饭);有的用来磨糊子烙煎饼;还有些粗粮喂鸡鸭和猪狗。大人们白天都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每到晚上,男人们都到村外乘凉去了。大碾旁边热闹了,成了女人们的天下。婶子,大娘,嫂子,姑娘们端着簸箕,带着粮食,来到这里等着轧碾。这是人们一天中最舒坦的时候,夜风习习,不急不忙,说说笑笑聊聊天,一天的疲劳全消了。早晨很早晚上很晚,都能听到"吱吱呀呀"的轧碾声。

有一年春天,村里一个外姓寡妇,男人去世有几年了。每天晚上她都是很晚才来轧碾,临着她轧了,也总是让了这个让那个,她每晚还是最晚一个走。村里传的沸沸扬扬,原来她和我的一个堂哥好上了。堂哥五十多岁,孩子们都己经长大成人。堂嫂去世早,他也是单身多年,吃苦耐劳真的不容易。没过多久,这个寡妇真的嫁给了堂哥。两边子女都大了,大石碾为媒,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