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简称为什么是鲁不是齐?鲁是山东的简称,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西周大分封时把周公的封国称为“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山东简称为什么是鲁不是齐

如今一说起山东,我们肯定就会想到“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等一些词语,因为如今的山东在周朝和春秋说到山东这个地方其实也是历史非常的悠久的,也有非常的多的故事可言的,但是这个地方以前其实是属于齐国的地盘的吧,也又鲁国的地盘,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来了,山东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山东,人称“齐鲁大地”,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著名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可是问题来了,齐国作为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与同时期的鲁国相比强大很多,可为何现在山东的简称取的是“鲁”,而不是“齐”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上溯到周朝分封,有追溯孔子影响,也有认为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沿革,与先秦时期的齐鲁两国没有关系。

封地与周王室的亲疏

将时间追溯到先秦时期齐国与鲁国的由来,是很多人解释山东简称的主要依据。简单来说,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要比齐国更亲,更具正统性。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或前朝遗贵,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诸侯国,要履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以及缴纳贡赋、定期朝觐等义务。

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势力强大,屡次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子牙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周公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当时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由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在今山东省的济宁、泰安、菏泽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这么看,鲁国和周王室是有血亲关系的。

齐国是姜子牙因其辅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位于山东北部,其国都临淄就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的临淄区。与鲁国相比,姜子牙毕竟是外姓,与一般诸侯国无异;此外,在战国时期,姜姓吕氏的齐国被田氏所取代,国君由姜姓转变为姒姓,从这一点来看,鲁的正统性要强于齐。

周礼文化影响力

从周礼传播角度讲,鲁国的影响力是高于齐国的。齐国和鲁国虽然都是侯爵国,地位相当,但《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国排在齐国前面,仅次于周。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更有历史厚重感。

周公的治国方略是“尊尊而亲亲”,他十分重视传承,所以专门制礼作乐,为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制度,鲁国作为其子的封国,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周礼,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是著名的礼仪之邦。春秋时期,鲁国是唯一一个把周礼完整继承下来的国家。当时,如果谁想学习周礼、恢复周礼,只能去鲁国。

齐国的理念和鲁国刚好相反,他们办了稷下学宫,吸引了各类人才,文化氛围非常好。也就是说,齐国在文化方面重视的是汇聚百家,如此一来,自然会丧失一部分已有文化的传承。

另外,当初宋国的孔父嘉全家遇害,他的儿子逃到了鲁国定居,六代之后又出现了孔子。而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现在,影响都十分深远。

孔子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实力,其实也并非脆弱得不堪一击。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可与齐国争夺东方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873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为楚所灭,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子师徒的弘扬早已深入人心,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反而是齐国之俗泯于千年之中。

地理因素与发音说

唐朝以来,齐地对应的地方是齐州及后来的济南府,鲁地对应的是兖州及后来的兖州府。

到了宋朝,齐和济南基本脱钩,而鲁和兖州的联系则保留到明朝,也是因为当初封地之后,保留了绵长的亲密关系。这也令山东地区更偏向简称“鲁”,而不是“齐”。

实际上,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曾在同一文化圈的齐鲁两地交流越来越密切,不然,也不会出现“齐鲁大地”的说法。在明末以来的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山东的简称常在齐与鲁之间切换,没有严格界限。

《崇祯实录》:

甲子,刑科给事中李如灿上言……又遇骄阳亢旱,吴、越、楚、豫、燕、齐之间,不知几千万里……

《清史稿·穆宗本纪》:

癸亥,以闽、粤、鲁省玩视军饷,予疆臣严议。

《宣统实录》:

并请概准晋鲁两省作正开支等语

《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景耀月致辞》:

燕、辽、齐、豫、湘、鄂、秦、晋、苏、浙、皖、赣、闽、粤、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颂而致辞曰……

这里面,明末用的是“齐”,清末就以用“鲁”为主。山东真正开始逐渐简称“鲁”,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为什么直到近代才开始逐渐偏向了“鲁”?是因为电报的出现。清末,电报等先进技术逐步引进中国,了解电报的应该清楚,电报架设中,文字越简洁越好。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称,也需要他们准备一个最能代表本地的简称,以便在电报中使用。当时的河北地区属于直隶省,使用了“冀”这一简称。而山东“齐”和“鲁”都可以用来当简称,但是“齐”的读音和“冀”相近,所以最终选择了“鲁”。

不过,这一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商榷,因为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巨野县志》中,对山东的称呼还是齐。

所以,也有人认为,山东之所以简称“鲁”,是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鲁西县委、鲁西南地委、苏鲁豫党委等而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战国时期就是由这两个国家所组成的,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他的初代国君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而另一个虽然国力没有齐国强大,但在当时的影响力也是数一数二的,那就是鲁国,他的初代国君来头也不小,他就是帮助周成王开创“成康之治”的姬公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公,他之后也被封到了鲁地。可是到这我们不禁要问了,若论影响力,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影响力明显比鲁国更强,论国力也是齐国更强,为什么最终将山东的简称定为“鲁”而非“齐”呢?

春秋时期至清朝前期,山东一直被冠以“三齐”

其实现在我们经常说“鲁”就以为在以前山东一直就被命名为“鲁”,其实在古代山东一直是以“齐”代替其简称的。

因为齐国在影响力方面的确比鲁国大,所以在古时候人们称呼山东更多的是称呼为“齐”而非“鲁”。

而提到“齐”的话在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则是“三齐大地”,而这个就是古时候对山东的称呼,“三齐大地”的由来还和一个著名的人物项羽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项羽靠着强大的军力打败了秦国,作为灭秦的最大功臣,当时起兵的诸侯一致拥护项羽为盟主,而项羽也就当仁不让的当上了这个盟主。

但是项羽当时并未如同之前始皇帝那样称帝自立,而是想要和周朝一样裂土封疆,然而在当时齐国贵族内部对于谁来当大王彼此都是争执不下,而项羽作为盟主又为了自己的西楚不受强大齐国的威胁,便将曾经强大的齐国分为三份:

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而“三齐之地”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后来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但是为了当时汉室天下考虑,所以并未将“三齐”重新合并,而是同样分封三个诸侯王,所以这之后“三齐”在古代就是山东的简称。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很多的人还是以“齐”为国号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他当时就包括了今天的山东。

所以可以看到在古代齐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故而在清朝之前山东的简称一直是“齐”而非“鲁”。

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齐?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孔子,虽然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力并不算特别强大,但是鲁国在当时出了一个特别”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本身就是鲁国人,同时更主要的是还是儒家的创始人,所以有这层光环在,鲁国也被冠名为”孔孟之乡“。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就成为了中国历代读书人的”最高信仰“,尊奉孔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中国自汉以来的统治者也大多是以儒家经典来教育臣民,而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所以鲁国的地位便提高了。

所以有了这层关系,在战国时期国力并不强大的鲁国最终成为了山东的简称,这个是孔子的缘故。

还有一个也是由于清末电报的缘故,我们知道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所以如果相隔两地的话只能由电报来传递信息。然而在当时电报还不能像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