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所传的四圣谛该如何解读?释迦牟尼胸前的“卐”字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释迦摩尼所传的四圣谛该如何解读

四圣谛也叫“佛教四谛”

“佛家四谛”指的是什么?

四谛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实在、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4个真实不虚的道理。

何谓苦谛?

苦谛是四谛的根本。苦谛又分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

生、老、病、死是人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遭受的痛苦。

求不得苦是指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时的苦。

怨憎会苦是指和自己怨恨的人,物或者环境,景遇不得已相会的痛苦。

爱别离苦是指和自己相爱的一切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

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盛苦就是指一切身心之苦。

何谓集谛?

集谛也叫习谛,它主要揭示了人生各种苦恼产生的根源。

何谓灭谛?

灭谛也叫尽谛,说明怎样才能息灭烦恼业因,使自己达到涅槃境界。

何谓道谛?

道谛讲的是如何灭除诸多痛苦,达到涅槃境界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戒、定、慧三学。

小结

苦谛说明了人所有的苦,集谛说明了人生之苦产生的原因,灭谛则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而要达到灭谛的境界,就先必须学习道谛的修行方法。

释迦牟尼胸前的“卐”字是什么意思

这个符号源于中国的无字天书:河图、洛书。黑点和白点的位置对应的数字是戴9履1,2、4为肩,8、6为足,左3右7,对照九星九宫,横加,竖加,斜加,结果都是15,代表了平衡。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于是把4和9连起来,把3和8连起来,把1和6连起来,把2和7连起来,就成了卍万字符,来源于中国最早的河图洛书,上古文明,在佛教还没有的时候,我过就已经有这个了。后来才传到他国,被使用。因为万字符是正转的,也是五行正常流通,代表健康、生旺、滋养和和平,在佛教叫普渡众生。

什么叫“四谛”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

“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帛;“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以能通于涅槃。见(《大般涅槃经》十二。)

“涅槃”,亦作“泥洹”。义译为灭度。谓之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疑的升华境界。其后僧人死,也叫涅槃。

“八正道”,佛教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正道。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四〈城西永明诗》有:“(孟仲)晖志性聪明,学兼释氏,四谛之义,穷其指归。”说。

言无为,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四)谛,本系佛家语。意同真言、真理。唐.玄奘译《大毗婆娑论》七七:“问,何故名谛?谛是何义?答,实义是谛义,真义,如意、不颠倒义、无虚诳义是谛义。”

正如唐.姚合《姚少监诗集》三〈寄郁上人〉所述:“谁为传真谛,唯应是上人。”

什么是“三法印”和“四圣谛”

楼主好!“三印四谛”是佛学和佛教常识,查下网络佛家词典,了解字面意思不难。下面从实修角度,简介些知识,供参考。

【1,背景】

当年佛陀创立佛教时,古印度民间早有发达的各教派,都有一套理论和修法,吸引信众,追求解脱,统称外道邪师,影响很大,且很多说法与后来的佛教近似,能蛊惑人。僧团扩大后,各色人等都来修学,有六群比丘标新立异,不从佛制,自立山头,大搞“山寨佛教”,常年与佛教对着干,也能迷惑很多人。另,地球是魔界,佛在此度人,被魔王波旬记恨,曾多次发下毒誓,佛涅槃后,将派魔子魔孙混入佛教,化身弟子,破坏传法。一部佛教史就是三宝弟子与外道、邪教、魔王暗中斗争的历史,直到现在,魔王也没停止过破坏佛教事业的行动!所以,后世佛弟子为护教度生的需要,从大小乘经典里,提炼出“三印四谛”做法要,并作为入门道理和基本制度,代代流传至今。无论哪个弟子,听闻任何对世界的看法,只要以此为镜,对照一下,即能鉴别真假,断定是不是佛教正义,故“三印”用来鉴真,“四谛”用来证真,主要起这个作用。象在头条这种网络大街,谈佛教话题的很多,有孩子、学者、专家甚至僧尼,谁都把“佛法”挂在嘴上,旁人怎么辨别他们所说是不是真的佛法?就用“三印四谛”判别,只要讲的违背,虽僧尼也是魔军;只要讲的符合,虽儿童也是正法。所以,“三印四谛”是个无价宝和超世明灯,要抓得牢牢的,彻悟在心,永远不离。自度度人,最终成就,全靠这个正见。在此意义上讲,“三印四谛“是佛的化身,必要敬重如命,奉之如心,倍加珍惜,虽死不弃。

【2,内容】

“印”表示信用和权威,“法印”就是佛法的根本。小乘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中心思想是“空”,即“行“指变化,“法“指万物(包括人),两个“无”否定了一切因缘物;“涅槃“指佛,肯定了修行佛法的收获,故三句本质在讲“空和有”的关系。大乘三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中心思想是“戒定慧”,即善恶为“戒“,自净为“定”,明意为“慧”。对比能知,大乘印其实包含了小乘印,因为“无常、无我“都在“净”里,涅槃寂静在“净意”之后。

“谛”是根本和源头,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法的内容构成,中心思想是“以闻思修自度”,其中“苦”为修行的“因”,“集”为修行的缘,“灭”为修行的“果”;“道”是修行的“理”,也是对“苦集灭“的概括。四谛法不分小大乘,囊括了佛家所有三乘教,是佛义的总纲领和总原理,具体到“人天乘、二乘、大乘“法理时,对应的所指各有不同。

【3,“三印和四谛“的关系】

“三印”是佛法的性质,“四谛”是佛法的内容;“三印”是佛法的象征,“四谛”是佛法的含义;“三印”是佛心,“四谛”是佛行;“三印”是智,“四谛”是行。“三印”生出“四谛”,“四谛”包括“三印”,故“三印四谛“是同一佛法,只是用词不同,含义相同和相通。

【4,“三印四谛“的修学方法】

整个佛教都在宣说此义,没有一律。对学佛人的日课而言,仪轨规定的内容都是落实“三印四谛”。对具体专修的法门而言,如净土宗,真信为“谛“,发愿为“印”,念佛为“行”,佛号为“净”,往生为“涅槃”;又如禅宗,无相为“谛”,无心为“印”,无住为“行”,无见为“净”,证无为法为“涅槃”。

【5,注意事项】

主要有两点:(1)小乘三印是一体,不能缺少,否则是外道法。头条里多次出现过“只宣扬第一句或前两句为佛法“的,漏掉第三句,也就是只强调“真空”,把“妙有”忘掉了,所以非正法,只是看起来很像佛法。大乘三印是多义,不要固执为某一个法门规定。(2)“四谛”在不同经典里有不同的法义,千经万论,都可汇入四字,所以别死执为某部经义,应不失原则的灵活对待,在实修中贯通,少去争辩长短。

【6,辨析】

例一:有人认为,《大涅槃经》讲“涅槃为空“,所以“三印”里的“涅槃寂静”不是真的。对此,如何鉴别?

析:经文所讲“涅槃为空”里的“涅槃”指涅槃相,意思是“此相“为空,不是“此义“为空,即“涅槃”的真义不空。涅槃无相,执之为迷,证之为智。别见“涅槃”二字就对号入座,生搬硬套,南辕北辙,望文生义。

例二:有人认为,《心经》讲“无苦集灭道”,所以“四谛”为假,是不存在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