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鉴定老唐三彩方法(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是对我国唐代低温烧制的多彩釉陶器的统称,之所以称呼它为唐三彩,是因为它创烧并盛行于唐代,被上至王宫贵族,下到平明百姓用作陪葬的冥器,它有绿、黄、白三种基本颜色,因此被称为“三彩”。下面来说说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简介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鉴别方法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属钢胎。
  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瓷器,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收藏家普遍鉴别真伪的依据是认为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
  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怎样鉴定唐三彩,用此种方法最为直观。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仿品纹片较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色斑点,整齐有序。
  以上就是有关唐三彩如何鉴别的相关内容介绍了,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了,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如何鉴别唐三彩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是泥与火的结晶。陶器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陶器中不乏令世人称誉的各种精品,如八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中的红陶、六千多年前龙山文化中的黑陶、四千多年前的商代白陶,以及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

        唐代陶器最突出的成就即为俗称“唐三彩”的陶器。北朝时期尽管出现过黄彩陶器而被视为唐三彩的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唐代三彩釉陶是唐代陶器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它的出现与发展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的釉陶不同,胎体用白色黏土制成(高岭土),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主要有三种: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做釉的助熔剂,利用铅釉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各种色调,斑斓绚丽。它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

        唐三彩器可以分三大类:一类是生活用器,有瓶、壶、罐、杯、盘、碗、盂、烛台、枕等十多种,而每一种又有许多样式,如瓶就有双龙耳瓶、双系扁瓶、花口瓶、洗口瓶和细颈瓜腹瓶等多种;一类是俑,人物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动物俑有马、驴、骆驼、猪、牛、羊、狗,以及鸡、鸭等;再一类是居室用具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又有花园中堆砌的假山和水榭、房屋、仓库、厕所、车、柜等。

        唐三彩的制作最晚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很快发展起来。唐开元、天宝年间是烧制三彩陶器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量大、质量高、色彩绚丽、造型多样,并且结构准确,人物和动物的形态逼真传神。天宝以后,三彩的数量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那么该如何鉴别唐三彩呢,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鼻嗅。

        唐三彩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土腥味。

        第二:看彩绘

        唐三彩俑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髭须和巾帽、口唇和面颊都是后挂彩,即俑人烧好后,再在俑人的头部用黑彩描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和巾帽,用朱红彩描画口唇和面颊,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明显地变淡变薄,且渗入胎骨。而仿品的彩绘因为是新描画上去的,往往颜色鲜艳清晰,彩绘浮于陶胎表面,没有渗入胎骨。

        第三:看造型

        唐三彩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堂皇华丽的美学内涵。而仿造者在制作仿品时,只能一心一意地“依葫芦画瓢”,不能随心所欲,所制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线都是小心翼翼地依真品的模样做出来的,因此显得生硬呆板,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终不能与唐三彩雍容的神韵相比肩。

        第四:看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第五:手摸

        唐三彩经过千年的地下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