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兰陵王吗?历史上的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他会戴恐怖的面
发布时间: 2023-07-06

历史上真有兰陵王吗

  历史上,兰陵王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541年-573年),南北朝北齐王室,汉族,现河北景县人。一名孝瓘,字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四子,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威名美誉

  兰陵王一生参加了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胄,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道通天下,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金墉解围

  据《北齐书》,《北史》等史书记载,兰陵王名为高长恭,一名高孝瓘,但据兰陵王墓所出土的碑文《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兰陵王名为高肃,字长恭,与史书记载有异。高长恭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累迁并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洛阳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其是敌军还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哪里不平哪有兰陵王,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元年(570年)七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担任太尉。同年三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五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地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武平三年(572年)八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担任太保。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被毒身亡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像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之。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堂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死前烧掉所有债券。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磁县境内)以西,墓地建有碑亭,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他会戴恐怖的面具

邙山之战中,年仅22岁的兰陵王,戴着面具,带领五百名战士突入到围困金墉城的北周军队之中,年轻的兰陵王击败了当时北周名将杨忠,并成功率部击退北周的大军,解了金墉城之围!此战之后,兰陵王更加声名大噪!军队还为他专门写了一首《兰陵王入阵曲》来讴歌他的英勇事迹!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不用作战,光靠气势就可以压倒对方,当然这种气势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战场当中,大家常常喜欢根据对方的样貌来评判对手的厉害程度,如果主将长得非常英勇,那么对手也会敬畏三分,但如果主将长了一张小白脸的脸蛋,对手不但不会害怕,反而会进行嘲笑。

大家都知道兰陵王是历史当中出了名的美男子,而他的容貌很趋向于女子,如此美的容貌自然有几分小白脸模样,这个样子去与人作战,自然会被人看轻。虽然兰陵王本身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武艺高强,但打仗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军队的士气,所以他才用面具遮挡住自己的脸,给对方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而且兰陵王所戴的面具并非一般的面具,他通常会在面具表面勾画一下,让整个面具看起来有些吓人,这样才能够让敌人有所敬畏。

后来,经过后世的戏曲演义,兰陵王戴着面具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后世想到兰陵王就是他戴着面具的形象,殊不知他却是嫌自己长得太帅才戴上面具的,这在历史上估计也是独一个!真实的情况是兰陵王在战场上戴的是甲胄,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戴上这玩意貌似只能看到眼睛而已,在北朝还挺流行的,不仅皇族将领戴其实历史上带面具打战的也不止兰陵王一个,狄青也带一鬼头面具于敌军中冲杀,但是带面具固然可以震慑敌军,提高士气,但是对于自己太过危险,目标明显,易被敌军围杀。

历史上的兰陵王真容是什么

真实的兰陵王,形象并没有影视剧里高大。他短暂的人生(终年33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光辉耀眼,下部糟糕透顶。分水岭就是北齐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捷。兰陵王最后被皇帝高纬毒杀,虽含恨九泉,却和他勇气的缺失,以及作死的节奏脱不了干系。

论长相,兰陵王高长恭确实俊美,最起码《北齐书》中十分肯定,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典型的花样美男——也许正因为长得太过好看,太小鲜肉,以至于战场上的威慑力不够,所以邙山大捷时他才会戴着狰狞面具冲锋陷阵。

不过纵览他下半部的人生轨迹,其虽“貌柔”却够不上“心壮”,甚至还有些胆怯和猥琐——从这点来看,戴面具一方面是吓唬敌人,另一方面也许是为自己壮胆。之所以反复拿面具说事,皆因高长恭的两段人生都和面具有关:先是实物的青铜面具,后是虚拟的人生面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