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废太子承乾之谜是什么?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杀死王皇后,陈阿娇被废卫子夫却不敢杀她,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之谜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承乾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长安承乾殿,因殿起名,含有承继乾坤的隐意。武德九年十月年仅8岁的承乾被立为太子。幼年的承乾十分聪慧,颇得唐太宗的宠爱。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七月,唐太宗任命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承乾的教育。 李纲的教育内容大体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为主,上课时“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年幼的承乾似懂非懂,“未尝不耸然礼敬”,对李纲十分敬重。

唐太宗对承乾认真向学的态度十分满意,并进一步培养其执政的能力。太宗让承乾处理一些简单的政事,承乾也不负众望,处理政事十分果断,颇识大体。 承乾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接触过民间疾苦。

皇太子尊贵的地位让他自我感觉良好,渐渐染上了生活奢侈、喜爱漫游的纨绔恶习。他眼光短浅,不畏忠贤,善于伪装,张口闭口都是忠孝之道,在人前也表现得十分沉稳,但背地里却沉迷于声色。他大胆妄为,只有唐太宗才能使他感到畏惧。

李纲病逝后,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承担起教育太子的重任。李百药曾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历代太子成败之事来讽谏承乾,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承乾阳奉阴违,依然故我,李百药灰心离职。

贞观七年,唐太宗令择名师,以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和于志宁一起共同辅导太子。不久,承乾患了脚疾,不能上朝,并借此逃避唐太宗对他的教导,每日里与小人为伍,对杜正伦、于志宁的直言相劝置若罔闻。

唐太宗又任命当世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想让承乾改正缺点,但承乾却习性如故。太宗无奈,只得再次更换老师,但都没有多大成效。承乾“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太宗的期望,太宗心灰意懒,父子亲情日趋淡漠。

尤为重要的是,太宗发现太子没有政治远见。唐太宗以文治国,尊贤礼士,而承乾不懂得储君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嬉戏废学,甚至嗜好突厥的尚武风习。 据《新唐书》载“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

”唐太宗对承乾的行为十分不满,“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贞观十年,太宗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除了5人因年幼暂不徙任外,其余的12人皆迁任诸州都督。 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被特准留在京城,就含有废立太子的用意。

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承乾的胞弟。他自幼聪慧过人,稍长则善作诗文,博览群书,深得太宗的欢心。太宗开始在各方面给了李泰不少优待。唐太宗还特令魏王府设置文学馆,使他有了招揽人才的便利,魏王府每月的开销竟超过了太子府。

承乾发觉了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心中愤恨不平。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终日沉湎于酒色。但此时太宗还没有完全放弃承乾。贞观十六年六月初六,唐太宗下诏恢复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表示追悔,意在表示没有废太子之心。

为了稳定人心,他还命魏征做太子的老师。 贞观十七年二月,魏征去世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承乾决定铤而走险。他纠集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商量对策,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个计划,首先派刺客纥干承基暗杀魏王李泰,此计失败后就退而求其次,发动宫廷政变,用武力夺得皇位。

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祜谋反。 叛乱平定后,一干人等在审问中牵连到纥干承基。后来,纥干承基供出了承乾谋反的方案。唐太宗大怒,令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绩等大臣专门负责审理此事,证据确凿后,拘捕了承乾及其党羽,一场还未发动的政变就这样胎死腹中。

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关押在右领军府,数月后,流放到黔州。 到了黔州没过多久,承乾就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一生。太子承乾被废,有其自身咎由自取的因素,也有唐太宗处理不当,偏爱魏王的因素。

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杀死王皇后,陈阿娇被废卫子夫却不敢杀她,为什么

王皇后乃是被武则天刻意除掉,所以失去了皇后之位,更何况王氏在前朝仍旧有很多支持者,一旦翻身对于武则天就是致命威胁;陈皇后是失去了帝宠,其母族衰败最终被废,其永无出头之日,对卫子夫来说没有必要。

其实从出身来看,卫子夫与武则天之间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卫子夫的母亲卫媪乃是公主府婢女,与人私通生育了卫子夫,而卫子夫也只是平阳公主府内的歌女,无意中被武帝看中而得以改变命运。可以说,这样的出身在史上也是相当低贱的了。

再看武则天,虽然其出身不低贱,但是在“士农工商”的封建王朝,武氏一族本来就是依靠经商得到的爵位,所以武则天一直被世家大族看不起。更要命的是,武则天本来是太宗朝的后宫妃嫔,作为先帝的遗眷,这个身份本身就相当尴尬。

陈皇后之母窦太主,乃是景帝的同胞姐姐,武帝朝唯一的嫡出大长公主;王皇后出身世家门阀,是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为高宗选定的嫡妻。

两人的出身都是后来者怎么都不能相比的,然而这也就成为了致命的所在。

陈皇后与其母亲依仗为武帝登基的功劳,飞扬跋扈行为乖张,早就引起了武帝的强烈不满,太皇太后窦氏薨后,陈皇后母族失去了依仗,武帝毫不犹豫废掉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且不说卫子夫性情温婉贤淑,没有那么狠,就算有也没必要,因为武帝非常厌恶陈皇后,其根本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然而王皇后不同,无论武则天杀女嫁祸是否是真的,但王皇后被废与武则天必然脱不了干系。王皇后作为中宫虽然没有子嗣,但其出身大族,而且是先帝御定的元后,朝中支持者非常多,还是陈王李忠的养母。

高宗李治性情软弱,耳朵根子太软,王皇后被废之后还曾经在冷宫感觉有些后悔,这让武则天感觉到了巨大威胁。王皇后如果要复位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对于武则天来说,斩草除根才是最好的办法。

不用说卫子夫敢不敢,卫子夫根本没有必要对陈皇后赶尽杀绝,毕竟当时的卫氏一族已经相当强大。典籍记载中的卫子夫,本身就是一位贤淑女性,毕竟如此出身的皇后在武帝后宫让众多妃嫔心悦诚服,靠得必然不只是武帝的宠爱。

而武则天就是完全相反的例子,比如著名的“驯服狮子骢”的故事,高宗时代后宫几乎空设,都证明其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自然容不下一点威胁。

汉景帝太子刘荣和汉武帝太子刘据谁更悲惨凄凉

从表面看,刘据比较惨,从实际深入分析,刘荣更悲惨。刘荣当了三年太子,刘据当了三十年太子,刘据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武帝的长命,刘荣的悲剧,却是宫廷斗争的延伸,刘据给人一种更悲惨的感觉,在于他的影响力比刘荣大,并且其母卫子夫是史上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后,家族显赫,引人侧目,刘荣一生,生如尘埃,死如飞花,悄无声息,从功利心和后代来说,刘荣更可悲。

刘荣是景帝的长子,原皇后薄氏无所出被废后,在前153年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同年封刘彻为胶东王,这时蹿出了一只拦路虎,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因与栗姬结成儿子亲家不遂,转而与王夫人联姻,二人合力,朝内朝外扳倒栗姬。(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栗姬是真性情的小女人,因不忿刘嫖老是为皇帝在外面物色进献美人而恨之入骨,乃至于不假词色,涉世不深自找祸殃。唯真性情,在景帝大病时向她托付后宫女人要她善待时,这位小女子与天下其他女子一样,讨厌与她争宠分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