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公务员,现在在事业单位工作,以后还能回到公务员单位吗?市政府办科长到市属国企任副总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原来是公务员,现在在事业单位工作,以后还能回到公务员单位吗

能不能回公务员单位得分情况看。一般情况来说,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工作,公务员身份自动丢失,将来想回公务员单位还得重新走程序。

事业单位人员想成为公务员一般要通过调任程序,也就是管理八级以上岗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可以调任到公务员领导岗位,年龄一般限制在40周岁以下。但是,事业单位普通人员是不可能直接调入公务员单位的,只能通过重新考录进入。

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是事业单位管理八级以上领导岗位,是可以通过调任程序登记公务员的。如果只是一般人员的话,是不能直接调入公务员单位的,只能重新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重新登记公务员。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例外,尤其是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在政策的执行方面,没有这么严格。很多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后,公务员身份仍然不变,工资也不用重新套改,虽然人在事业单位,但是像车补等政策照样享受。将来再从事业单位调入公务员单位的时候,也不用重新进行公务员登记,仍然认可之前的公务员登记表。当然了,这只是有些县以下机关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有所变通,并不代表全部符合规定。

总之,你能不能回公务员单位,还得看你当前的岗位和所处的层级,如果是县以下机关的话,一般是没问题的。

欢迎关注“中省直遴选”,有问题随时可以交流!

市政府办科长到市属国企任副总怎么样

以个人经验判断,不建议你去这个国企。

首先,你去这个国企只是平调,而不是提拔。判断依据三点:第一,你在市政府办任科长不足三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下级正职提拔上级副职,原则上需在下一级正职岗位上任满三年。你任科长不足三年,大概率不符合提拔副处的条件(算上主任科员任职时间另当别论),既然不符合提拔,说明你去的国企行政规格不是正处,副职自然不是副处;

第二,正处级国企一般都是市政府直属企业,正职设为正处,副职为副处,由组织部门负责考察管理,市政府下文任命,不接受部门管理。而你去的国企属于部门管理的企业,部门正职由原来的政府副秘书长担任,规格才是正处级,其下属的企业行政规格多半会比部门低半格,大概率是副处级国企,副职是正科级,只有这样,你从科长平调过去才顺理成章;

第三,如果国企是正处级规格,副职是副处,常规来说公务员正科提拔过去,一般是担任普通副职,而不会一步到位直接任常务副职,这样既照顾了老同志的情绪,也有利于业务管理。毕竟常务副职是业务核心领导,除了要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需要方方面面的关系,直接把一个科长提拔到这个位子不做过渡,在没有熟悉掌握业务和家底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一步,这显然不符合组织使用干部的惯例。

综上分析,你从市政府办科长位子上转岗国企任常务副职大概率不是提拔,而仅仅是平调。既然是平调,不去肯定比去好。

众所周知,从公务员到国企最大的风险就是身份的丢失,而一旦没了公务员这重身份,意味着以后将很难回到公务员队伍。特别是处级以下干部,机会更是渺茫。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公务员一般不太愿意去国企,要去的前提也是提拔,且一般是副处以上。这是体制内干部交流的常识。你去国企既然不是提拔,已然没必要纠结。

其次,你现在的位子其实也有优势,别说去国企不提拔,就是提拔副处,换了很多人都不见得会去。道理很简单,你是在政府办,不是一般部门。政府办的科长几乎百分之百都会提拔,区别只是时间早晚、位子好坏而已。换言之,你只要把对应的副市长服务好,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肯定会有提拔外放的机会,到市直部门或者县区担任领导职务,这些位子的含金量比国企副职强太多。如果是奔前途而去,何必多此一举去国企走弯路?

更何况,单从职权来说,市政府秘书科一个科长的影响力未必比国企副职差。前者打电话给市直各部门包括国企在内,无论主要领导还是副职都要给三分面子,因为他代表的是市领导,而后者只是在企业内部有话语权,出了企业影响力相当有限。

去国企当领导的唯一优势是工资待遇相对公务员更高。个人比较缺钱,可以考虑去企业。除此之外,无论从发展前景还是从资源价值角度考虑,在不提拔的情况下,选择留在政府办或许更明智。

毕业后进体制内,觉得不合适再出来好还是,先在体制外工作觉得累了再进体制内好

本人是工作多年的基层公务员,我来就题主提出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进体制内究竟指什么呢?我想这其实就是一个俗称,专指通过公开招考,被正式录用后,到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毫无疑问,通过这种途径进体制内的人,肯定是有编制的正式国家工作人员。或许有的人会说:有不通过公开招考进去的,就整体情况而言,绝大多数人为转业军官和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官,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专门安排的。其他拿不到桌面上的有没有,估计也有,但可以肯定绝对是数量不多。这就是凡进必考政策

其次,一年能进体制内的人究竟有多少?我们都知道,现实情况是:每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数量是八九百万人,硕士研究生也有几十万人,博士研究生为数也不少,还有一支大军:毕业回国的留学生。这样算下来,估计每年的数量接近一千万人了。是的,好多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生,确实不喜欢去体制内工作。但是,每年的国家和各省市的公开招考,报名人数都在四、五百万人以上。这至少说明:对一部分毕业生来说,在体制内工作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事实。那么,每年体制内能招考多少人呢?从来没见到过统计数字,估计不会超过二十万人吧。这么大概一估计,比例大约为1/50,也就是2%左右而己。更进一步说,大约98%的毕业生,与进体制内工作完全无缘。

再次,到体制内工作的招考程序又是怎样的呢?这就非常简单了:招录机关先发布招考公告,有意者按照招考公告的要求的学历层次、年龄等等条件报名,进行资格审查,然后进行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等。毫无疑问,不论你学识有多好,只要专业不对口,或者你所学专业不招人,或者招录人数太少,你大概只能九死一生,成功上岸者只能是佼佼者,绝大多数人也只能是当了一次炮灰。当然,也不乏一年又一年陪跑、当了多年炮灰的人。这是十分残酷的竞争,想一想几十个人、几百人、几千人在全力竞争一个职位,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也就是说:学识水平很好只是一个方面,你还得有一点儿运气和机遇。否则,进体制内工作终究还是镜花水月啊。在这方面,恃才傲物毫无用处。变个角度说:认为凭自己的水平、能力,就可以十拿九稳地考进体制内工作,确实还是太天真了。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毕业后进体制内,觉得不合适再出来好,还是先在体制外工作觉得累了再进体制内好?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只说明了两个问题:要进体制内工作,个人综合素质的实力是决定性的基础条件,但也必须有与本人所学专业和学历层次相匹配的职位招人,这就纯粹得靠运气了。概括一下:实力是基础,运气很重要。这两个条件,确实是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至于是先进体制内觉得不好了再出来好,还是先在体制外工作觉得累了再进体制内好,依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