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却更严谨,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cdcd,efef,gg。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谨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感情充沛。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是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首

sonnet 18

作者:

QuatrainⅠ:

A: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或许我可用夏日把你来比方?

B: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但你比夏日更可爱也更温良。

A: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夏风狂作常摧落五月的娇蕊,

B: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季的期限也未免还不太长。

QuatrainⅡ:

C: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有时天眼如炬人间酷热难当,

D: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但转瞬金面如晦,云遮雾障。

C: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每一种美都终究会凋残零落,

D: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难免见弃于机缘与天道无常。

Quatrain Ⅲ:

E: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你永恒的夏季却不会消亡,

F: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你优美的形象也永不会消亡。

E: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难夸口说你深陷其罗网,

F: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只因你借我诗行可长寿无疆。

Couplet:

G: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人眼能看,人口能呼吸,

G: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诗必长存,使你万世流芳。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在于它有着双重主题:一是赞美诗人爱友的美貌,二是歌颂了诗歌艺术的不朽力量。其次就是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新颖的比喻,但又自然而生动。

诗人一开头就把他的爱友比作美好的“夏季”。英国的夏天相当于我国的春天或春末夏初,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暖,枝头绿叶冒新芽,百花含苞待开放,大地充满一派生机活力(原诗中的“the darling buds”象征着生机和活力),迷人可爱。

诗人把爱友比作“夏天”,其目的就是要唤起读者这样美好的想象。但是诗人觉得这个比喻还不足以表达他对爱友的赞美,因为夏天虽然温和可爱,但由于各种“偶然”原因,或因自然时序的变迁,换言之,夏天虽然美好,但不可能常驻,和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终会消逝。同样,他爱友的美也不可能长驻不衰。

如何能使他爱友的美永不消逝,永远存在呢?诗人在9到12行中提到了诗的力量:

当你进入永恒不朽的诗,

死神阴影也难把你覆盖。

凭借诗的力量,他可以使他爱友的美永远存在,能征服一切的“死神”也无法对付诗歌的威力。显然,这是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突出地表现了本诗的第二个主题,转折自然,衔接紧密,同时扩大了本诗的内涵。

最后两行实际上是全诗的总结,只要诗行存在,他爱友的美就存在;诗歌不朽,他爱友的美就不朽。两方面都兼顾到了,既达到了高度赞美他爱友的美的目的,又赞美了诗歌艺术不朽的力量。

扩展资料

这首十四行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比喻新颖。诗人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其中有反诘句(rhetorical question),有各种比喻,如暗喻(metaphor)、 换喻(metonymy)和提喻 (synecdoche),还有拟人(personification)和夸张(hyperbole)等。由于诗人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段,这就使得这首诗语言更简洁,形象更鲜明,蕴涵更丰富,从而大大加强了这首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百度百科——sonnet 1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2008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莎士比亚。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好友,一个年轻的贵族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作者献给一位黑女士的故事,主要描写爱情。
原文译本: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