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都是被主人杀了吗?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
发布时间: 2023-07-06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都是被主人杀了吗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并没有都被杀,其中那些比较聪明和比较有利用价值的人都能够幸免于难。这些功高震主却又能善终的人要么是比较聪明,懂得鸟尽弓藏装傻装贪,要么就是当时的国家形势受到威胁,这些人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才能够躲过杀身之祸而善终,比如诸葛亮、王翦和郭子仪这样的人。

王翦

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的著名战将,为秦国的建立和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秦始皇的心思也很明白,所以故意装出胸无大志很贪财的样子,藉此来打消嬴政对他的疑心。王翦在出征之前故意连续5次请求秦始皇赐给他土地田宅,即使部下看不惯他的行为,他也坚持自己的要求,目的就是要给秦始皇嬴政留下一个贪财无大志的印象,并且在六国灭亡之后,王翦很快就把自己的军权还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因此认为他只是一个贪财的人,所以才没有对王家下手。

诸葛亮

诸葛亮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之一,要说到功高震主,他就是功高震主的典型代表。刘备和刘禅虽然都是帝王,可是诸葛亮的能力和谋略都超过了他们,但诸葛亮却没有因此被刘备和刘禅杀害,反而得到了他们的倚重,可以说诸葛亮要是想争权的话,篡权夺位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刘备和刘禅明白诸葛亮的忠心和追求,知道他不是贪图权位的人,加上蜀国在魏国的威胁下必须要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挑大梁,所以一直没有对诸葛亮下手。

郭子仪

郭子仪也是唐朝一位功高震主的名将,但他为人正直,不懂得像王翦那样伪装贪财,他能够得到善终主要是靠自己的实力和忠心。在唐朝面临安史之乱和外族侵略的时候,每次唐朝帝王都是启用他才转危为安,正是唐朝如此地倚重他,所以唐朝帝王才自始至终不敢动他。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一,诸葛亮,在劝刘备为汉中王的劝进表里,劝进大臣依次是马超、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马超原来跟刘备一样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是排在关羽和张飞之前的。

刘备进益州后,得到五百黄金、一千白银、五千万钱、千匹锦的赏赐的共有四个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刘禅称帝之后,再加益州牧,蜀汉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处理,这个时候诸葛亮已不仅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换主了。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他是一个忠心的权臣,自然不会像曹操与司马懿,去抢刘备的江山,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终。

二,王翦,王翦是秦国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四大名将,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杀,李牧被赵王所杀,廉颇被迫离开赵国,跑到魏国去,最后病死于楚地,只有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因为他会审时度势。

秦灭六国里,功劳最大的是王翦、王贲父子,六国几乎被王翦父子所灭,当秦王赵政将六十万秦军交给王翦的时候,王翦知道秦王赵政是很犹豫的,因为这个是秦国的全部家当,秦王赵政是很担心王翦的,毕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么秦王是要换人的了。

正因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赵政求田问舍,不断的派人去向秦王赵政索要田地与屋舍,这样子,秦王赵政才彻底放心,王翦也最终率领秦军打败了楚国,当他得胜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归隐山林,没有再率军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终。

三,萧何、张良为什么要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呢,因为他们两个是汉初三杰之一,而且另外一个韩信,也因为功高震主,最后被吕后杀于长乐宫的钟室,萧何是通过自污的方式,多买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没有野心,虽然被刘邦下了狱,但是没多久还是放了出来,最后得以善终。

而张良,更是简单明了,在帮助刘邦取得天下的时候,刘邦想要赐给他三万户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只要了小小留县作为自己的封邑,因为这是他与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张良之后选择了归隐山林,但是在刘邦要废立太子的时候,他又出来说话了,后面还帮吕后出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最终刘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后是怎么免得杀身之祸的

虽然身为人臣都希望能施展一腔抱负、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但一旦“功高震主”,下场大多都会变得十分凄惨。不过,还是有一些历史人物能在这种情况下功成身退,甚至“功成而身不退”得以善终。

首先来看功高震主仍能得以善终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① 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

② 才德兼备,性格沉稳,为人处事低调、谦恭,不居功自傲,不结党营私,不生异心。

③ 守本分,安于现状,甚至故意抹黑自己以降低君主的戒心。

④ 与君主关系甚好。

⑤ 遇到明君,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⑥ 个人能力实在超于常人,无法或缺,不可替代。

下面就来举例说说:

① 郭子仪

郭子仪实乃一典范。他立下过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勋,又收复长安计退吐蕃,位极人臣,但他并未居功自傲,更未因此而生谋逆的野心。曾国藩所说的“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中的“郭”,指的就是郭子仪。

此外,君主起疑心时他上书表忠心,战胜归来后又主动交还兵权。甚至在80岁高龄时,还亲手把自己的儿子绑着押到殿上向君主请罪,试问有着这样的谦卑与赤忱,君主怎会将他铲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郭子仪的个人能力实在太突出。唐代宗曾经对他不信任,但一换人就不行,所以还得将他请回。

这也就难怪史书这样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② 范蠡、张良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一雪会稽之耻,但后来便功成身退,还因善于经商而成为巨富,三散家财而避祸。另外,张良也是激流勇退的代表。

③ 萧何、王翦

萧何助刘邦一臂之力战胜了项羽,后来为了消除刘邦的猜疑,故意贪污受贿,让刘邦以为他安于现状。

王翦也是深知功高震主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所以在统军灭楚之前,故意向秦王嬴政求田宅来消除其戒心,之后便功成身退,

这二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故意抹黑自己以求得君主的安心。

④ 卫青

卫青的姐姐是汉武帝的皇后,这层亲缘关系使得卫青与君主的关系非同一般。再加上大将军本人行事坦荡,忠心不二,自然不会被汉武帝当作眼中钉。

⑤ 姚广孝

姚广孝是和尚出身,可能与此经历有关,此人对世事看得十分透彻,并且心思缜密,想人所想,清楚地知道君主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姚广孝主持修了《明太祖实录》,纂修了《永乐大典》,并且还辅佐太子监国,能力超群却为人低调,不结党营私。可谓是既会做事还会做人,这真是让君主很难找到理由与他过不去吧。

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被君主铲除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君主考虑的是维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当他感受到威胁的时候,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消除隐患。但一些德才兼备、识时务的人臣,的确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逃过一劫、得以善终,历史的奇妙、有趣之处也正在于此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