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一代名将,如何沦为通敌叛国的罪人?为什么李陵战败后不选择自杀而是投降匈奴当驸马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李陵,一代名将,如何沦为通敌叛国的罪人

李陵,西汉武帝时期抗匈名将,其祖父为人称“飞将军”的抗匈名将李广。李陵出身将门,家族世代为将、尽忠报国,但多时运不济。

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废止了与匈奴的“和亲”之策,派汉军北击匈奴。在选任军事统帅时,武帝多用外戚。例如,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贰师将军李广利等。

虽然,汉军在北击匈奴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战绩,成就了一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等。但在具体的战役指挥和将领使用上,也存在有一些失误之处。

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当时,汉匈两方将领投降对方的并不少见,后来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兵败投降了匈奴。

按当时的情形,李陵实为形势所迫,并不是真心归降匈奴。后有人误传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士兵准备南下攻汉。汉武帝大怒,下令夷灭李陵三族,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李陵辩解而被处以腐刑。

得知消息的李陵,心灰意冷、再无牵挂,真心投降了匈奴鞮侯单于,并迎娶公主为妻,封为右校王,管理坚昆地区。汉昭帝即位后,大司马霍光曾遣使劝说李陵归汉。李陵不能释怀武帝屠灭其三族,也不想反复无常,而拒绝归汉。前74年,李陵老死于匈奴。

为什么李陵战败后不选择自杀而是投降匈奴当驸马呢

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首先舍生取义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其次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做到舍生取义才是最正确的。有一个成语叫“忍辱负重”,受常人所不忍受之耻辱,以求留有用之身再为国为民做贡献,这比一死了之沽名钓誉要强得多。因此勾践亡国而卧薪尝胆,孔子受害而周游列国,司马迁受刑而偷生,那么李陵战败后为什么就不能忍辱偷生,以求再报国家呢?难当一定要自杀殉国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吗?

李陵作为西汉著名的骑军将领,他是军旅世家出生,祖上李信曾是秦朝陇西侯大将军,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武艺精纯;在祖辈的熏陶下,李陵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兵法谋略过人,可谓是一代名将之才。可惜李陵家没有出美女,如果出了美女且成了汉武帝的老婆,那么李陵就不会只带五千步卒去押送粮草了。李广利是李美人的哥哥,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因此汉武帝让李广利当大将军,领兵出塞攻击匈奴,李陵作为后勤总管给李广利运送粮草。结果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没有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李陵则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大军八万而全军覆没。

李陵不愧是将门虎将,他率领五千步兵节节退守,给匈奴骑兵沉重打击,匈奴军由三万增加到了八万,只为剿灭李陵所部。李陵大军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匈奴军应声毙命。奈何匈奴人多势众,采用人海战术轮翻攻击汉军,李陵所部伤亡惨重。李陵为了鼓舞士气,把军中将士所携带的妻女全部斩杀,士卒们拼命与匈奴大军死战,击杀匈奴军两万有余。由于叛徒的出买,加上汉军箭尽兵折,李陵打算单枪匹马去刺杀单于,失败后他又打算自杀殉国。军吏们说:浞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将军亦可先降匈奴,以后伺机回到汉朝。于是李陵在兵尽弹绝之后投降了。

如果强驽都尉路博德救援及时,那么李陵不会兵败而降;如果汉武帝不将李陵全家老小诛杀,那么李陵必然回归匈奴。因此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但是情有可原;是汉朝君臣逼迫李陵由诈降变成真降。匈奴单于十分看重李陵,给予李陵十分隆重的待遇,还将公主嫁给李陵为妻,册封李陵为右校王。与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相比,匈奴封李陵为王,可见李陵确实人才不凡,深受匈奴人民喜欢。李陵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人就是他的后裔。

向汉武帝请兵攻打匈奴的李广之孙李陵,却为何最后降于匈奴

在汉朝时期,西北部一直遭受匈奴游牧部落的滋扰,匈奴人凶猛彪悍、能骑善射,经常深入到汉朝境内烧杀抢略,朝廷也以和亲和派兵剿灭两手策略来应付,而在攻打匈奴的将领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广一家几代人,他们一家人都尽力效忠国家,抗击匈奴,然而李广之孙李陵却最后投降了匈奴令人匪夷所思,他的爷爷抗击匈奴留名史册,那么李陵为何又要投降于匈奴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江山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对抗匈奴的先驱,李广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其为“飞将军”,如果没有李广的探索就没有后来的大破匈奴,后来李广在战争中迷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广的儿子李敢也选择了从军,打击匈奴,很遗憾死于霍去病之手,其原因则是李敢因为父亲之死对卫青怀恨在心而打伤了卫青,卫青的外甥加爱将霍去病很不爽,在狩猎的时候直接射杀了李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兵攻打匈奴,派李广利率兵讨伐,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要像自己的爷爷那样,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于是就给了他5000步兵随军出征。

李陵率领这5000步兵长驱直入,把李广利的大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当他们孤军深入来到浚稽山时,正好与匈奴的主力部队相遇,当时匈奴有八万精锐骑兵,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李陵指挥军队镇定自若,且战且退,在战斗中射杀匈奴上万人,打得匈奴一度想退兵。

匈奴人不知道李陵的兵力虚实,这时投降匈奴的叛徒管敢告诉匈奴单于说,李陵孤军深入,早已弹尽粮绝,只需派精兵围攻即可,管敢出卖了李陵,李陵由于没有后援,在弓矢快用尽的时候,被匈奴层层围困,最终被迫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从一开始来说,他是假投降,他想先留下性命,然后再见机行事,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汉武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陵就是真投降了,非常生气,而朝中大臣也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应该战死沙场,而不应该投降,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仗义执言,为李陵辩白求情,但司马迁非但没有说服汉武帝,反而自己还被牵连,结果被处以宫刑。

之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去匈奴打探李陵的消息,公孙敖他们在匈奴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士兵来对付大汉,汉武帝听后恼羞成怒,下令诛灭了李陵的三族。


而实际上替匈奴训练士兵的是早年天下匈奴的汉都尉李绪,并非李陵,这都是公孙敖搞的大乌龙,李陵本来想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汉朝,汉武帝此举也彻底的将李陵推向了匈奴一边,李陵怨恨汉武帝杀他家小,结果诈降成真,对于这么一个有战斗力的人投降过来,单于非常高兴,为他赐婚,于是李陵就娶了匈奴的公主拓跋氏,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致死未归。

苏武到了匈奴后,匈奴单于派李陵去说服苏武,让他也投降,李陵就将自己“诈降成真”的前因后果说与苏武听,说他当初投降本身权宜之计,是想寻机挟持单于为大汉效劳,奈何汉皇不懂我心态,杀我全家,绝我归路,所以苏武在归国后,屡次替李陵辩解,并称赞李陵为当世英才。

等到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人去匈奴劝说李陵,想让他回归祖国,但李陵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回来,他只说了一句话“大丈夫不能再辱”大概是为自己的天下后悔吧。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五年,他既不参与匈奴的军事行动,也不为匈奴谋划一计一策,最终老死在异国他乡。

李陵虽说被灭了三族,但他依然有后代在世,那就是李穆,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封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当时是大家族。

李陵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因此在国外也有后代,而且地位还不一般,公元648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嘎斯朝贡团在酋长的率领下来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令人惊奇的是黠嘎斯酋长居然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代,可唐朝皇帝的先祖也是李广之后,竟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因此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是事出有因,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包括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