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ding(历史上的华夏九鼎真的存在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华夏九鼎真的存在吗

豹眼认为,华夏九鼎是真实的存在,只不过后来搞丢了,现在不清楚在哪里。但不该据此怀疑它曾经的存在。

夏九鼎

《史记·封禅书》记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命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以九鼎烹煮牲肉祭祀上帝和鬼神。

豹眼认为此事是可能的,理由是,夏朝初期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青铜铸造业已经相当发达。各州进献青铜不难,而且具备了青铜冶炼和铸造的技术,铸造九鼎也是现实的。

《越绝书》记载: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既然能以铜铸造兵器,那就能以铜铸造九鼎。

《墨子·耕柱》记载:

“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按照墨子的说法,夏朝开国帝君夏启命蜚廉开采铜矿,在昆吾铸造九鼎。这与九州贡献青铜铸鼎的说法不同。

豹眼认为,这并不矛盾,很可能九州贡献的青铜不够,只是象征性的进献一部分,而主要是由蜚廉采矿为主。

有说法认为,夏朝不具备铸造那么大鼎的技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能造小的青铜器,就能制造大的。到底能制造出多么大的,九鼎就是最大的,最顶级的技术。

究竟多么大,绝不是后世认为的那么大,大到铸造不出来的地步。

现存商朝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夏商周时期最大的,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后母戊鼎不足一吨,豹眼认为,九鼎也不会比他大很多,绝不至于几十万人都搬不动的地步。

《左传》记载了九鼎铸造的情况:

大禹划分九州,夏启命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九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派精工巧匠将其刻于九鼎之上,以象征九州。

这的确是天才的想象,以九州鼎象征天下九州,昭示天下一统及王权的高度集中。

九州鼎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也成为取得全国政权的代名词。

但是,九州鼎究竟是指一座鼎还是九座鼎,存在争议,有待考证。

豹眼认为,这个质疑很有道理。因为既可能每一州铸造一鼎,九州就铸造九个鼎,但也可能将九州风物铸造在一个鼎上,将此鼎命名为九州鼎,简称九鼎。

商周时期九鼎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商汤灭掉夏桀以后,就将九鼎迁移到商都。盘庚定都殷之后,就把九鼎再迁移到这里。

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夏启安置九鼎的地方,并不是铸造九鼎的地方。这里就有一个移动的过程。

既然夏启能够移动,商朝时期运输技术更为发达,自然也能够移动,这不足为奇。

但究竟是九鼎还是一鼎,依然不能确定。

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鼎的使用,曾有严格的规定: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九鼎。

这是礼制的规定,明显是指鼎的数量,但这个鼎在规模上就与夏启所铸造的九鼎大不相同了。无论天子、诸侯,还是士大夫,他们日常使用的鼎在规模上就小多了。

就算是天子,在祭祀祖先、鬼神时行九鼎大礼,也不可能频繁使用镇国之宝的夏九鼎。因为搬来搬去不方便哦,再铸造一些规模小一些的鼎是很可能的。

夏九鼎已成为王权的象征,未必就是常规使用的祭器,更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器皿。

《墨子·耕柱》记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殷商继承了夏朝的九鼎,周人又继承了殷商的九鼎,但是不是原样接受而没有任何改变,并不清楚。

豹眼认为,商、周继承了前朝的九鼎之后,也有可能将其镕毁,重新铸造了新鼎。

成语“镕古铸今”、“革故鼎新”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把旧的镕掉重新制造新的。

但这些成语并没有直接说明,夏商周三代是把前朝的鼎毁掉而铸造了新鼎。或许仅仅说明制造新鼎时,所采取原料的一种方式。

这不影响九鼎是否真实存在过。

《史记》记载: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史记·周本纪》记载:

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豹眼据此判断,九鼎真实存在过,不管是九鼎还是一鼎,都不应该怀疑他的曾经存在。

这就好比是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玉玺,不管其后期如何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到底在哪里丢失,何时丢失,都不应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因为九鼎与传国玉玺一样,虽然都是天才的创举,但是一个很现实的创意,并不是不可为之而完全凭空想象的东西。

再如传国玉玺并不是夏商周就有的东西,到秦始皇时才出现。秦始皇没有去臆造传国玉玺是从夏商周而来,以示秦朝一统是上天旨意。那么,没有夏九鼎的话,商、周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臆造九鼎是继承夏朝的。

如果夏朝没有九鼎这个东西,商、周想到了这么一个好主意,直接自己造一个就是了,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说是前朝的东西。

反倒是前朝有了这个东西,就如传国玉玺一样,谁得到谁就有了正统性。如果没有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玉玺,后世也就不会去伪作得到了它,并借此称帝,以昭示其得到天下的合法性。

因此,豹眼认为,在西周时期,不管几鼎,不管是否“镕故铸今”,九鼎还是真实的存在。

九鼎的最终归宿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弱,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最要紧的就是惦记九鼎这档子事。

楚王问鼎

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史记》记载: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楚庄王惦记九鼎,想亲眼看看究竟是啥样的神器。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把此事糊弄过去,楚庄王悻悻而归。

后来,楚灵王也一度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按理说,让天下诸侯目睹一下九鼎的风采,正是宣示天威所在,但周定王却忌讳得很,诸侯王连看一眼都不行,这就存在疑问了。

此时,这个九鼎是否还存在就难说了。

秦王夺鼎

《战国策》记载,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

这时候,楚顷襄王、齐王也希望得到九鼎。周赧王周旋于楚、齐、魏、韩之间,力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巡视宜阳,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

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进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

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

“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

秦武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想把雍州鼎弄回秦国去。

守鼎的官吏说:

“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这个守鼎的官吏也是个半吊子,你说周武王定鼎于此,无人敢动也就算了,居然说“无人能举。”

“无人能举”并不表示无人不可移动,想不到秦武王是个傻二愣,不信这个邪,居然想试一试。

秦武王用上吃奶的劲,将鼎抬离地面半尺,正要迈步,不想失手,咔嚓一声,鼎坠于地,砸在脚上,将胫骨砸断。由于失血过多,秦武王气绝而亡。

这就是“武王举鼎”的故事。

但这事在《史记》却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司马迁记载此事,只说与孟说比赛举鼎,但没有明确说在哪里、举的啥鼎。

看来司马迁有所保留。

也有说法是,秦武王举的是“龙文赤鼎”,但无法确证这就是九鼎中的“雍鼎”。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