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经典名言(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

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

  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书中的名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下面我简单整理了《孙子兵法》中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生经典名句,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1

   《孙子兵法》中的经典名句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孙子开明宗义地提出了“慎战论”,认为对待战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有道是:“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这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国家的利益当为第一,战争的目的在于为国家争得利益,要以取得最大利益为目标,就必须慎重“算计”。

  2、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如果将领同意并执行我的作战思想,任用他领兵作战一定胜利,就留下来用;如果将领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作战思想,任用他领兵作战必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好的计划需要好的执行者,计划要想顺利实施,也要懂得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

  3、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

  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几句话道出了战争的本质,在战场上“循规蹈矩”就是自取灭亡,就是对我方军士百姓的残忍,也是“愚仁”的一种体现!

  4、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

  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这几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值得借鉴。

  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6、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篇》

  译文: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孙子主张速战速决,因为持久战就是消耗战,对双方乃至百姓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处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哪个国家的经济也不足以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一思想运用于商战之中,表现于在做好战前的准备和谋略之后,要迅速出击,以快攻配合作战,否则就会功败垂成。商场信息瞬间变化,一方面战术谋略只在一定时间内有最佳效果,而商场讲究先抢商机为赢;另外一方面,信息流动太快、太多,时间久了,战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看穿,那么事先的策略和谋划就会泡汤。

  7、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百战百胜,并非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做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8、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孙子主张要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战争的目的。用兵的上策是用计谋达到挫败敌人的目的;中策是用外交手段离间敌人的联盟;下策是在非军事手段实在不能奏效的时候,才进攻敌人的军队;下下策是实在万不得已,才可以采用强攻硬拼的方法攻城作战。

  9、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在实力不受到太大耗损的情况下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10、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

  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1、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所谓将帅,就像是国家的辅木,辅木设置运行得周密可靠,则国家定会强盛;辅木设置运行得有空隙不牢靠,国家就一定会衰弱。

  在中国古代,辅木是安装在车子上的一个重要设备,“辅”与“车”两者必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使车辆正常安全地运行。所以,中国古人有“辅车相依”的说法。孙子在这里用一种比喻的方法说明将帅与国家的关系,说明将帅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12、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译文: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13、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