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醉书其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大意是,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首句写动物,次句写植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的诗意 是诗意!不是诗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释:
此诗和同为苏轼在望湖楼所写,虽说是醉书,用词并未多加斟酌,但其中的意境仍然令人佩服。
第一句说“放生鱼鳖逐人来”意指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会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这似乎是一种亲密的关系,然而那似乎已经丧失了鱼类喜欢自由的本性。既然要放,何苦要捉?
第二句:无主荷花到处开。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在诗人看来,那才是舒适和惬意的。自由本性的鱼变得认了人类做主人,追着人跑,而根生长在泥里的荷花却随意开着。这样的对照,让人感觉自然的舒适才是最好的生活。因此接着两句诗人写到: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以水为枕,是躺着,躺着看山,以自己做参照物,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而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而此时以船为参照物看月亮,就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这两句有着非常典型的参照物哲学,苏轼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其他诗都有着简单的哲学,不,这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在当时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
全诗以景喻人,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生活的哲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得很是清楚。而哲学之外那种崇尚自然,舒适的生活,同样让人着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诗意

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希望对你起作用.
回答者:tianr2 - 助理 二级 5-28 16:5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
评价已经被关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的诗意是

百度知道 提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展开
我来答 查看全部32个回答

997997zxr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8-05-22
诗意: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全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元佑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曾整治西湖。深爱湖山,说是“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自命为“杭人”。追谥文忠。他学识渊博,能勉励后进。政见上虽和王安石不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注意水利赈灾等工作。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59 171 分享 更多
查看全部32个回答
7条评论
发布
热心网友
18
写的太太到位了,太一人好了。
2018-06-02 14:38 · 回复Ta
热心网友
17
Me too!?
2018-06-04 22:47 · 回复Ta
热心网友
7
太棒了,wonderful
2018-09-17 21:15 · 回复Ta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周围人还关注
云南铜业股票怎么样
脚气用啥药
脚气破了用什么药
新初一
脚底板脱皮怎么办
恒大海上
头胀怎么回事
眼胀头痛什么原因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相关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的诗意 是诗意!不是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
苏轼的《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书是什么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
更多 相关问题
热点话题
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醉书的古诗
49个问题545,054人浏览
为您推荐
精彩推荐
向网友提问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137******11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
电脑版 ©2018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