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是什么意思(汉文帝霸陵被发掘,那么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汉文帝霸陵被发掘,那么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近期一则“汉文帝霸陵被发现”的消息登上热搜:“经国家文物局确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这也纠正了此前根据“元代骆天骧所著《类编长安志》中记载:汉文帝霸陵位置在西安白鹿原凤凰嘴下”的错误认知。从此,汉文帝霸陵为“凤凰嘴”的错误说法就此画上句号。

朋友们可能很疑惑:“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为何有个“霸”字呢?难道他是位霸道天子?”今天我就带领朋友们一起走进历史,了解这位汉文帝,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

一、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为何别称为“霸陵”?

原来古时皇帝不光有“名号”,陵墓还有还“陵号”,也就是陵墓的名字。

“陵号”是汉武帝刘邦创建的,“陵号”的名字也没什么顺序讲究,就是按照所在地的名字而取的。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在陕西省咸阳市三义村长山旁边,所以取名“长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西安市兴平市茂乡,所以被称作“茂陵”。

而汉文帝陵墓的位置在灞河边,所以被称为“霸陵”。

二、汉文帝刘恒简历: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的弟弟,母亲为薄姬。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贤明的一位君王,史学家对其的褒扬远多于批评。

他开启了西汉“文景之治”。就是指他和他的儿子刘启,开创西汉历史伟业的著名事迹。他不但是一代明君圣主,还是一位忠孝节义之士。

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80年-157年),稳定西汉初期的统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国家经济。

他在位期间可谓是“几乎无战乱,百姓有饭吃,君王无欲望”。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段美好岁月。

二、汉文帝刘恒的出生;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宠妾。魏王豹先是投降刘邦,后又倒戈背叛刘邦,自立为西魏王。

刘邦随即率军消灭了魏王豹,并掠走他全部妻妾。

由于薄姬长相普通,刘邦没看上眼,便被发配到宫里当奴仆,负责在纺织房当织女。

朋友们,织女的工作相当辛苦,地位也十分低贱,最重要的是从此人生没有精彩。

而作为一个女人,只有被皇帝宠幸,才会有机会翻盘。若要是能生个儿子,织女才会变凤凰,所以薄姬只能选择继续忍耐和等待。

汉高祖四年(既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听到原魏王豹的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嫔妃,在一起高声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

刘邦听到后,便问她俩笑什么?两人如实将告知。原来三人在入宫前共同约定:“今后不论是谁得到了刘邦的宠信,都要想办法向刘邦推荐另外两人”。

但自古人心难测,她俩得宠后非但没有按约定向刘邦推荐薄姬,反而却嘲笑薄姬命不好。

刘邦听闻后,内心颇感伤怀,很是怜悯薄姬,当晚便把薄姬召来。而薄姬也颇有心机:“昨夜我梦见有条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

刘邦听后非常高兴,随即宠幸了薄姬,此以薄姬再也不用做织女了。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喜欢薄姬,也没有晋升她为夫人,两人也就做了这一夜夫妻。

从那之后,刘邦再没来过,薄姬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然而就这一次,薄姬就有了身孕。汉高祖四年(既公元前203年),薄姬生下儿子刘恒。

汉高祖十一年(既公元前196年),刘恒当年八岁,被父亲刘邦封为代王,奉命搬到山西太原居住。母亲薄姬也跟着儿子一起搬了过去。

由于刘恒长期生长在血雨腥风的环境里,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因此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锥掌权,便开始仇恨并毒杀刘邦的儿子们:刘如意、刘友、刘恢皇子等先后被吕锥杀死。

吕锥对待刘邦的宠妃们也是痛下毒手,比如: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令其生不如死。

吕锥曾派使者到山西太原,想要改封刘恒为赵王。

但小心谨慎的刘恒深知吕锥的凶狠残暴,怕遭其毒手,坚决不接受封赏。

还谦恭的向吕锥表示,自己愿意继续守在北部边境,其它的什么都不要。

也正是由于刘恒的小心谨慎,保全了自己和母亲的性命。

吕锥死后,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吕氏势力。经过一番商议,最终选定代王刘恒为皇位继承人,史称汉文帝。

从此,母亲薄姬也真正变成了金凤凰,成为一国的皇太后。

三、汉文帝刘恒开创西汉“文景之治”盛世,并赢得“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皇帝”的称号。

其一,汉文帝刘恒一生提倡节俭朴素作风,并以身作则;

据《史记》记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汉文帝一生特别节俭,怕浪费国家财力,都没有建造宫室、园林、露台等设施,就连自己居住的宫殿也没有翻新过。

据《史记》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意思就是说:给我建造陵墓时,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做装饰,也不准修高大的坟墓,更不要烦扰黎民百姓,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大家可以看看新闻,刚发现的汉文帝“霸陵”里埋有多少宝物?就可想而知他的简朴作风了。

也正是汉文帝这种节俭的作风,为西汉的经济发展、也为后世子孙积累了很多财富。

其二,汉文帝刘恒大力发展农业,爱惜民力,减负百姓;

汉文帝刘恒广开耕田,并亲自耕田种地,借以引导百姓投身于农耕中。

他还批准可以用粮食来换取官职或赎罪。这样使得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的大米作用很大,并且来之不易。

他还减免库存粮食多的百姓的赋税。这样,百姓们的负担更加减轻了。

其三,汉文帝刘恒改革刑法,废除“肉刑”;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们问:什么是“肉刑”呢”?

肉刑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刑罚,大体来说有剃发、刺面、割鼻、砍脚、切除生殖器等等。

朋友们,看到这些刑罚,大家是不是感到后背突然一凉!

汉文帝也感觉“肉刑”太残忍,为了避免暴行,引导人们向善,于是便人派修改律法。

比如:“剃发”也叫“髠刑”,改为服苦役;“刺面”为“黥刑”,改为服苦役;“割鼻”为“劓刑”,改为杖打三百大板等。

还有,汉文帝刘恒还力排众议,废除“收孥相坐律令”:就是指一人犯法,全家连坐的意思。

还有,为鼓励群臣直谏君主,汉文帝刘恒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好让皇帝随时能够了解自己所犯的过失。

此后,这些不人道的刑法便有所减轻,这也是汉文帝执政期间最著名的功绩。

其四,汉文帝刘恒军事和外交上采取对外安抚,对内养兵蓄锐兵,确保国家安定平稳。

汉文帝刘恒为谋求国家安定平稳局面,采取“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和匈奴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同时也不忘加强边防战备,曾多次击退侵入汉朝疆界的匈奴骑兵。

汉文帝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也能以礼相待,从不轻易动兵欺压,尽量与他们增进友谊,维持友盟关系。

汉文帝此举,有效稳定西汉王朝的政权,也促进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五,汉文帝刘恒“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是出名的孝子。

朋友们都听说过“二十四孝”吧!汉文帝刘恒便是“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的母亲薄姬太后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把汉文帝刘恒急坏了。

于是汉文帝整日整夜的守护在母亲床前,亲自为母亲煎汤熬药,并且每次都等母亲睡着了,才肯趴在母亲床边眯一会儿。

而且每次煎完药,自己总要先尝一尝,感觉一下药汤是否苦烫之后,才端给母亲喝。

朋友们,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还有,母亲薄姬太后去世后,因为刘邦的妾妃是不能葬入皇帝的“长陵”。

所以,汉文帝刘恒怕母亲死后孤单,便将母亲葬于自己的“霸陵”园区内。

后元七年(既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庙号汉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