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诗歌的言论(为什么现在的专家学者点评古代诗歌时都是狂热的吹捧和崇拜,没有指出一点的缺陷和不足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为什么现在的专家学者点评古代诗歌时都是狂热的吹捧和崇拜,没有指出一点的缺陷和不足

谢邀回答。

在此说点个人看法。

古代诗歌,应该指历朝历代选编和流传下来的佳作名人名诗。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各朝代文学评论家的注释点评,挖掘探讨诗中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运用到表现手法,从时代背景到诗人本身的遭遇和处境,来客观评价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时下人们所能相通接受的优点。从诗中再现诗人或报国无门的感慨,或忧国忧民的愤恨,或鞭鞑时政的腐败,或针砭时弊的呐喊,从而揭示诗人的思想道德的风貌。

我认为,时下评论家来评点古诗歌,大多复述古人的观点和学说。如题目所言,很少指出古代和现代时差的偏颇和缺点。这对传承古诗歌优秀的文化遗产实为不利。评论家应该把握古诗的背景及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客观评价古诗在当时的影响以及诗中优秀的内容思考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同时也指出古诗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时过境迁对现在社会的利弊,那些因素值得传承和发场广大。但大多评古诗的观点和思想都落俗套,不是人言亦言,就是张观李代。似乎让读者对古诗认识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千古不变,永恒真理的感觉。这应该是时代文化的一种悲哀。

今人评论古诗,出现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出一些不良现象。

1、不敢怀疑古人的观点思想,明哲保身。

2、学识匮乏和无主远无个性观点。

3.随波逐流无心专研。什么都得和利益挂钩。

4、形式主义思想严重。什么事都做做样子,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赢得好人缘好名声就行。

5、推拖责任。有我一个不多,少我个不少的思想。

6、那种有责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敢说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一生不但写诗,硏究诗,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诗歌理论。例如他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忿怨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诗歌主要是吟诵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强词夺理和人争吵,漫骂,以泄自已积怨私愤的。

黄庭坚还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理论。他认为写诗既要学习前人,又要坚持自已独立,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力求推陈出新,以俗变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上兩点外,黄庭坚又主强作诗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诗眼),一字一句,关键字词绝不可随意而为,必须要“月锤季炼,经过长久的推敲。例如和他同代的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受黄庭坚的影响,先用过,又用到,入,滿等,最后才觉得用“绿“比较理想。

黄庭坚的这些论诗的理念,无论对当时北宋的诗人还是后世,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喜欢写诗的朋友,你认为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诗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

要做到以下几点的诗才是好诗。

第一 意象丰富,意境唯美

古诗主要是言简意赅,字少意丰。这也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其中的“意”字,就是指所描写的意象和内容。一首诗不能仅仅写一两个意象,而是要靠众多的意象,搭建出一幅立体的画面。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名诗绝句,莫不如此。比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从环境的营造,视觉上、听觉上给我们展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愁”。28个字出现了12个意象,并且还没有堆砌辞藻的违和感,难怪可以流传千年之久!

第二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一首好诗,要具备音韵美。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规则,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总结。符合基本的格律要求,诗句就具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否则,韵律和节奏就会凝滞、晦涩。音韵美是一首古诗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读起来拗口别扭、生涩不畅,不能传达音韵美感的诗句,是不能称为好诗的。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心情有多美,江山就有多美,朝辞白帝,暮至江陵,千里风光,一日赏尽,此诗随心所欲,畅快流丽,诗中之情可谓感染读者。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第三 语句精彩,让人深思

纵观传世的古诗名作,必然都有一两句极为出彩的“点睛”之笔,振聋发聩,令人眼前一亮。正是因为这一两句名言警句,才使得整首诗流传千古。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最后一句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景物之所以如此美好,只是因为它已经接近了黄昏,物极必反,凡事有起有落。当然,每个人同样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如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有人认为作者是想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在人生末路的时光仍然可以大放异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