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音希声”是何艺术命题,或是何美学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我以为还是全章通读。学习领会为佳。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滿足于理解。更重要的是指导现实。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这两句词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同异。全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本章意为:上士听见了‘’道‘’就积极实行;中士听见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了‘’道‘’,大加嘲笑。不被下士嘲笑那就算不上‘’道‘’!所以古人说:‘’道‘’光明好似黯昧,‘’道‘’前进好似后退,‘’道‘’平坦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卑下的川谷,最洁白好似污辱,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努力树‘’德‘’好似怠惰,质朴纯正好似变得浅淡不鲜明,最方正反没有棱角,贵重的宝器终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很少发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 ‘’道‘’潜藏而无名,只有‘’道‘’,善于开始,并使它完成。

本章以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来分析人们认识‘’道‘’的不同程度。故老子名之为‘’同异 ‘’。

今天我们重温。学习领会。老子《道德经》这一章节。对于当前网络文化。头条平台问题探讨交流。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俗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平等。畅所欲言。你所发表的言论。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也许被人理解、赞同。也许不能被人理解、赞同、保持中立。也许被人反对、甚至出言不逊。这三种情形出现。完全正常自然。对于理解、赞同的。要谦虚谨慎。向对方学习。及时回评回赞。对于中立的要静观变与不变。对于反对的要冷静反思。而对于个别出言不逊、脏话粗口者,着眼精华剔除糟粕。如有骂人者。不必理会便是。常言道:开口骂人还口自骂也。

来头条平台之目的。充实业余文化生活。广结文学爱好之友。当年迈苍苍之时不懊悔反而沾沾自喜矣。

“大音希声”是何艺术命题,或是何美学思想

维塔斯(Vitas)的《歌剧2》大家听过没有?如海豚发出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和高音区可以跨越五个八度,达到雌雄难辨的声线。这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讲的“大音希声”境界极为相似。那么,何为“大音希声”?它有何美学思想呢?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无声之声的美学思想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本意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与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道”是老子的核心哲学思想,物极必反是“道”的一部分。他认为事物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或极限,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大音希声”正好表述了这一观点,当声音到达最大和最美的时侯,就会趋向于宁静,即进入到“无”的状态。

天籁之音的美学思想

欣赏天籁之音时,要用多个感官去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这已经不是对普通音乐的欣赏,这样的音乐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限,而只用耳朵是无法听到的,要调动全身的感观去共同感受,方可进入到这永恒而和谐的天乐之中,与其达到共鸣。这与出自《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很相似,也只有天籁之音才能达到如此效果,都表达都是对天乐的感受,说明老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能找到知音的。

情感之音的美学思想

“大音希声”还可理解为由声音产生的情感的高度升华。老子的“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从无到有,从有回到无。人们欣赏声音之美时,最初起于本心,是需要与情感一齐感知的,感知的过程就是寻求共鸣的过程。随着优美声音达到一定的高度,情感也与之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中有无声之声、天籁之音和情感之音。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文化玄妙的表达。“大音希声”在今天也有可用之处,如,沉默是金、三缄其口就表达了有与无的关系,说明无往往比有更有力量。

老子《道德经》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啥意思具体解释

《道德经》中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字面的意思是: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但其更深层的含义,指的是无声无息、无形无象的“道”。

01

在道家哲学看来,作为宇宙本原、派生万物的“道”是至大无声、至大无形的,因而“道”才是真正的“大音”、真正的“大象”。

正如王弼注解的那样:“凡此诸善(指本章《道德经》提到的明道、进道、夷道、上德、广德、建德、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

在王弼看来,既然《道德经》中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只能是“无”,也就是说,“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所合成、无边无界的,但却成就了天地万物,因而是最大的“器”、最大的“音”、最大的“象”。

0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实际生活中,通常用来形容具有崇高道德修养境界或高超造诣本领的人往往深藏不露、平易近人,所谓“大智若愚”。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男生手提肩扛,携带了很多包东西,正在此时,他看到了一位不起眼的老大爷。男生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说:“大爷,麻烦您帮忙照看一会儿。”说完男生就自己报到去了。老大爷就一直在那老老实实地守着。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男生惊讶地发现: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大爷,竟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

再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领域泰斗李小文。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说:“李小文是全球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很多人这样评价李小文:“如果没有他,中国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却极其低调,学生们回忆说:“每次见到李老师,他都穿着旧旧的衣裤,脚上都是一双布鞋。”就因为这一身“标配”,他好多次被门卫挡在了外面,门卫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呢!

我们说,季羡林、李小文,正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好例证。正如《道德经》所说的那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表述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最高明的人,恰恰是最低调的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释义:“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