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和打油诗?那些在评论里写打油诗的人都是什么心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和打油诗

活到老,学到老,人到八十还学巧。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

腰上系根线,寒衣当一件。

三月三,冻的把眼眨。

养猪不攒钱,回头望望田。

那些在评论里写打油诗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不要老说打油诗。打油诗不但通俗易懂,还幽默风趣。现在网络上好些诗比顺口溜高雅些,但没有打油诗的幽默风趣。这些诗只要语句通顺,合折押韵,能把意思说明白,我认为叫“流水诗“比较合适。现在人生活紧张,竞争压力大,想腾出时间来学习,把诗写的达到唐诗宋词的水平已不可能。再说,既使能把诗写的达到唐诗宋词的水平又能怎样?唐代的杜甫,虽被后人称为诗圣,在当时不是也穷的几乎要饭。清朝浦松龄也是一生贫困。南唐后主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不是亡国被俘,最后被毒死了吗?看来自古至今,诗还真不能拿着当饭吃。现代人把本职工作干好了,有兴趣在网上写点流水诗,快乐别人,娱乐自己,我认为也好。当然了,流水诗根据水平高低,可以写的波澜不惊、可以写的流水潺潺,也可以写的气势奔放,更可以写的像庐山瀑布那样落地滚雷。

#有不同意见,还迎批评争论。

你写过哪些打油诗

凑个热闹,记得幸福在读小学三年级时,曾斗胆篡改了古人谢学士的一首打油诗。写完后在全班师生面朗读后引起全班师生的哄堂大笑。是这样写的。

春?雨贵如油,

和?泥搓泥球。

一?声弹弓吼,

打?碎鬼子头。

一晃六十来年过去了,还是哪样记忆犹新,津津有味。难以忘怀。


诗和打油诗有什么区别

先说几个大家对打油诗和正经诗区别的错误认知:


是格律上的区别吗?不是。

在旧体诗这个范畴中,讲格律的只有近体诗,诸如古诗、乐府、歌行都只需押韵就可以了--------如果不讲格律就是打油诗,那么岂不是《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歌行》、《孔雀》东南飞都算是打油诗了?那么如今符合格律油腔滑调的各种老干体就不是打油诗了?


是用词俚俗的区别吗?也不是。

杜甫的古诗用词也俚俗,《羌村三首·其三》第一句就是“群鸡正乱叫”,这与我们大家公认的打游诗“江上一笼统”有何差异?诸如宋代打油诗中“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算俚俗吗?并不算----这种类似通俗的诗句在诸名家文集中不在少数:比如欧阳修的:“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南歌子·凤髻金泥带》;李清照(伪)的“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如果俚俗是打油诗的特色,如上的小词、古风也算是打油诗了吗?


由此及彼,那么很多答主某度之后的“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很显然只是隔靴搔痒的注释罢了。

实际上,打油诗和诗的区别就是【立意】的问题罢了。

《宋玉对楚王问》中有这样的记载: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这段对《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解释,大约就可以用来解释打油诗和诗区别了。

(宋玉)

诗的本质是【诗言志】,因此在诗的创作中,是有明确的思想、感悟甚至是理想抱负主题的,并且通过诸如五七言、近体、绝句等体裁来将这个立意表现出来的,因此,好的旧体诗可以称之为“妙手偶得”、“古拙质朴”、“天然雅趣”等等等

而打油诗不同,打油诗的立意(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就是“嘲谑”、“戏弄”、“逗笑”,所以才显得格调不高。

如果用个比喻来形容,就是这个人生得猥琐,不管是西装革履还是蓬头垢面都是猥琐,而如果生得堂皇,就算是粗缯大布裹生涯,也是会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怎样写打油诗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向通俗易懂,不拘于平仄韵律,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打油诗首先要押韵,把所想表达的用通顺的文字表达出来,平时要多读诗,读懂诗后,慢慢的才会懂得词语的灵活运用,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写出工整的打油诗。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