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牙进医保?看上去很美;洗牙能进吗?也不一
发布时间: 2023-07-11

健哥:看到两会上有代表提出,种牙价格昂贵,建议纳入医保。这条建议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因为我最近正在为牙齿纠结。种了吧,费钱,几个月的工都白打了;不种吧,吃饭费劲,更没力气打工。要是真能进医保,那可太好了!健哥你觉得这事靠谱吗?牙不好胃口也不好的小宋

小宋你好。

牙疼起来能要命,这件事健哥深有体会。和你我有同样体会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017年)结果显示,12岁和15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分别为38.5%和44.4%;35~44岁恒牙患龋率为89%,恒牙根龋患病率25.4%;55~64岁恒牙患龋率为95.6%,恒牙根龋患病率51%;65~74岁年龄组,牙齿患病比例更高。

像龋齿、牙周炎这样的牙齿疾病,任其发展的最后结果,不是摇摇晃晃自行脱落,就是人们不堪其痛,将它连根拔掉。

据估算数据,2017年我国35~44岁人群人均缺牙2.12颗,55~64岁人均缺牙5.95颗,65~74岁人均缺牙9.06颗。如果把35岁至74岁人群,缺掉的牙齿都种上,总数大概是22.88亿颗。需要根管治疗和补牙镶牙的又有多少?实在难以计数。

“痛点”如此普遍,难怪“种牙进医保”的建议会备受关注。

有“猛举双手双脚”支持的,其中肯定包括那些备受牙痛困扰又心疼钱包变瘦的朋友。但也有质疑的声音,比如,“口腔医疗行业应该去除暴利,而不是增加医保负担”“医保资金现在并不富余,拿种植牙去挤压癌症病人的费用,合适吗?”表达反对声音的,甚至包括做牙医的朋友。

牙病患者的需求很迫切,各种反对意见也不无道理,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为什么连牙医都不支持种牙进医保

一个诊疗项目是否纳入医保,价格并非首要考虑的因素。仅仅因为种植牙价格昂贵,就将其纳入医保,是不可能的。质子重离子治疗价格更贵,一次花费接近30万元,也没有进医保。

展开全文

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医保诊疗项目范围,纳入的首要条件是:临床诊疗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

种牙在第一条就不符合。虽然种植牙的效果令人满意——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接受种牙的瑞典人,有的使用四五十年后,种植体依然完好——但种牙并非口腔治疗的必选项。

健哥的牙医朋友表示,95%以上的种植修复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固定烤瓷修复或者活动假牙修复。正因如此,他们都极其坚定地反对种牙进医保。

十几年前种植牙技术不这么普及的时候,口腔医生通常使用的就是前述替代方案。尽管现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所以选择种牙,但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口腔医生还是使用传统的修复方式,很少开展种牙业务。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医保给付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大势所趋。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医疗保险的目的,从开始时单纯的疾病补偿向降低参保者负担、提高群体健康水平发展。

这种改变也体现在给付范围的改变上,不仅仅纳入医疗服务,还包括越来越多的与健康相关的服务项目。

如德国、日本等,都把老年护理项目纳入医保给付范围,这其实就是为满足参保对象老龄化而导致的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增长。与之类似,我国也在探索试点长护险。

再回到口腔治疗。目前,拔牙、补牙、根管治疗等项目已经在医保范围之内。我们也不排除种牙纳入医保的可能。

不过,牙医朋友担心,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医保支出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种牙进医保,反而可能让患者无牙可种。

在之前的文章中(医保基金可能在2026年首次出现缺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我们援引过一项研究,根据测算,2026年全国医保基金的当年结存将首次出现缺口,到2034年,累计结存将变为负数。

如果种牙要让医保买单,肯定不能是现在的价格。

因此,种牙要进医保,必然面对又一次“灵魂砍价”,或许会像冠脉支架集采那样,从上万元降到几百元。对于开展种植牙的医疗机构和牙医来说,这无异于赔血本赚吆喝。

种植牙价格昂贵,主要贵在耗材,其次是人力。据东兴证券研究所测算,目前种植牙市场终端费用,种植体、基台、修复材料、牙冠等耗材约占75%的比例,诊疗手术费占比25%。

即使纳入医保,通过国家集采的方式,可以榨出一部分耗材价格的水分,但人力成本却很难控制。口腔医生是靠技术吃饭,拔过牙的朋友都知道,不同经验技术的医生,区别能有多大。

种植牙技术门槛高,并不是所有口腔医生都能开展。而一名高水平的口腔医生,培养周期也很长,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之后,却要在单位从事一项没有效益的项目,这不现实,还不如辞职自己开诊所。

假如种牙以大幅降价甚至亏本的代价进入医保,结果很可能是公立医疗机构放弃这项服务,反正它不是紧急救命的刚需,而且又有其它替代方案。

耗材降价后,医院使用替代方案的例子,在八点健闻此前的报道中(几百元的心脏支架进医院一个月后,那些意料之中和之外的结果),也曾经提到过。

两个月后,多位医院采购科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在一二月份,比集采前的冠脉支架价格更高——大约2万余元——的药物球囊,使用量明显增多。

如果公立医院的口腔科放弃种植牙项目,回归传统的修复方式。追求较高生活品质的患者,就可能放弃医保报销,到私立医疗机构种牙,一切就又回到起点。

不进医保,种牙费用就降不下来吗?

其实,种牙的费用已经在逐渐下降了。这有赖于“供给侧”竞争的加强。

那位牙医朋友告诉健哥,他2007年刚毕业的时候,种牙技术还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种牙的费用比现在更高。

如今,掌握这项技术的口腔医生越来越多,而且种植体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国产品牌的出现,占据了一部分中低端市场,种牙的费用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在北京也能看见5000元左右的一颗种植牙了。

但就像汽车,再普及、再砍价,也不可能降到普通自行车的价格。至少在短期内,种牙还不太可能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口腔治疗项目。除非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016年我国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16.72万人,中国有14亿人口,按每4000人配比1名口腔医生计算,全国口腔医生的需求量应该为32万名。

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牙医数量只有100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500~2000名。

随着口腔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包括种植牙在内的口腔诊疗项目价格回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此外,如果不能纳入基本医保,借助商业保险,也是降低费用的路径之一。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保险模式看,口腔保险主要由商业保险和国家社会保险组成,其中涵盖了大多数的口腔诊疗项目(正畸、贵金属修复、种植等另行设定保险条款)。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

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省下种牙的费用,就是平时积极预防牙齿疾病。

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冲牙器、定期洗牙、定期找牙医检查牙齿等等,可以有效降低龋齿和牙周病患病率,进而从根本上减少牙齿缺损和缺失的问题。这就是“治未病”。

种牙进医保够呛,洗牙可以吗?

将特定的预防、筛查项目纳入医保给付范围,以控制社会总医疗费用的增长,是国外常见的做法。

在欧美和日本,洗牙是作为牙齿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口腔医疗保险。荷兰18岁以下青少年如果每年定期做牙齿检查,可以享受一次免费的牙病治疗(包括洗牙)。日本牙医会建议国民每半年洗一次牙,洗牙自费比例在30%。

据了解,国内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已经把牙周洁治(非美容洗牙)纳入了医保,但其他大部分省市尚未纳入。

今年1月,山东菏泽市一位政协委员曾提出建议,把牙周病的基础治疗,比如龈上刮治和龈下洁治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健哥个人觉得,这个可以有。因为牙齿疾病带来的风险,远不止牙疼、牙齿脱落那么简单。

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2005年,台湾大学医学院曾接收过一个很棘手的病人,那是个56岁的男性,被送来医院时,他的心脏因为细菌感染严重化脓,差不多是“报废”的状态。

台大医院动用了两台ECMO,硬是维持住了他的生命。16天后,医生成功地为他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才让他最终安全出院。

那么,这位老哥的疾病和牙齿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也简单,就是因为他有蛀牙,细菌通过牙龈的伤口,流到了心脏,导致心脏感染。

这虽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口腔健康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确实存在。

随访9年半后,受试者中有差不多1.5万人发生了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当受试者患有牙周病、龋齿数量较多或牙齿脱落较多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那么,究竟是齿科疾病导致了心血管事件,还是心血管事件累及了牙齿?研究人员继续试验。他们要求受试者每天多刷一次牙,或者定期去诊所洗牙(每年至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