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图片(长城河北、山西段,为何有内长城和外长城之分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长城河北、山西段,为何有内长城和外长城之分

所谓内长城,是指西起山西省偏头县,经过神池、宁武、代县、朔州后翻过太行山,再经过河北的蔚县、抵达延庆县与外长城交汇的明长城,绵延1000多公里。

与内长城一起闻名于世的,还有这道长城上分布的6个重要关口。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合成外三关,在河北境内的居庸、紫荆、倒马合成内三关,以这6个战略支点形成了明长城的第二道防线,也就是大家认知里的明代内长城,甚至到抗日战争期间都还在发挥作用,内长城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要建造内长城呢?原因当然是北面一道长城不够用了,明朝长城修建较晚,修墙时明军已经失去了对内蒙的控制权,修城的民夫不可能跑到敌占区去工作,只能紧贴着己方控制区作业,这就是明长城比历代长城更靠南的原因。明代长城河北段距离北京非常近(有多近?请参看下图),缺乏战略缓冲区,因此防御作用十分有限,山西段同样如此,在山西、河北段修建内长城,就是为了给京师创造一个缓冲区。

明史专家马渭源通过研究《明实录》得出结论,不管是外长城还是内长城,修筑时间都很晚,不是大家以为的洪武、永乐两位大帝时代,而是再明朝中期成化、弘治年间才大规模修建的,而且这一时期修建的城墙很脆弱,我们看到的包砖长城是在隆庆、万历年间修建的(明长城一开始被称为边墙,应该就是因为质量不高)。

(这么方正、坚固的明长城,是在明后期才有的)

我们都知道,明洪武年间的北方政策,是依靠大量藩王戍守边疆,如下图所示:明朝洪武大帝晚年时期,主要精力都在和北元直接接壤的地区,基本国策不是修建长城,而是依靠大量藩王戍守边疆,比如下图中的辽王封地在滦河以北的大宁,这里属于辽河上游,远在今天的长城喜峰口之北,大宁的西边不远处就是开平,这里是元代的上都,可见控制区非常靠北。总之洪武年间没有建造长城,不然的话也不会把儿子封到这么远的地方去。

朱元璋的思路是不是正确先不谈,至少可以说明明朝的长城诞生的比较晚。

在朱棣夺权之后,明朝全国的藩王体系都开始崩解,尤其是在永乐19年迁都北京后,北方的藩王实际上都被削弱成摆设了,有些直接迁到别处就藩。永乐大帝凭借出色的文治武功尚能维持北方边境安稳,但到了永乐帝之孙的宣德年间明朝国力下降,原宁王驻守的“北平行都司”整个南迁,明朝北疆缩回到长城所在的山脉地区。

上图是北平行都司的大致范围,可见都司南部边界就是明长城所在地,从此时起明朝就开始考虑修建长城了。宣德2、3、4年在开平、喜峰口爆发了与北方游牧势力的战争,之后蒙古鞑靼屡屡侵犯辽东、开平、凉州等明朝北部边疆。这个时候明朝还不算出现内部叛乱、起义和倭寇问题,国运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相比历代长城,明长城非常靠南)

既然武力不行了,修建长城就被提上议程,由于此时明朝在北方的控制区严重向南缩小,因此明长城紧贴着内蒙南部边境修建,许多军事重阵都没能包裹进来,甚至连河套草原、阴山、开平、大宁等重镇都留给了游牧民族。

虽然宣德年间开始修筑边墙,但边墙工程还不算太大,明代真正大规模修筑边墙应该是在土木堡之变之后。

以上是土木堡之战示意图,笔者用绿色线标出了内长城,很明显土木堡之战发生在两道长城之间,大同盆地以北的外长城并没有起到防御鞑靼骑兵队作用。

明史记载,明长城包砖加固以及大规模修建工程,发生在1567年~1620年的隆庆、万历年间,此时距离1449年(正统14年)的土木堡之变,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说明明朝开始修建边墙是被逼的,而且一开始并不算太坚固,但不管怎么说,明长城真正开始大规模修建边墙,是在土木堡之变之后。

朱见深登基第二年改元成化,又在成化三年建造了宁武关,后来和偏头关、雁门关合成外三关,一般认为这是受到土木堡之变的启发,为了增加山西省的战略缓冲区,加强京师西侧的防御力度,后来这段内长城和外三关确实起到了防御作用,但防的大多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朱见深修筑的这部分长城就是内长城的雏形,内长城真正形成是在万历23年(1595),不但使用了大量砖头,还增加了敌台、关城等设施,紫荆关、居庸关等面向西的城关,直接增加了京师防御西方军事威胁的力度。这么费劲的修建内长城,就是因为明长城修建的时间太晚,一道长城不足以提供战略纵深,需要第二道增加防御力度。

长城怎么画

首先打开我们windows自带的画图板工具,如图所示:

对长城我们都是有印象是长,很长的城墙连着一座座的烽火台,一般都是纵向延伸而不是平行延伸,这里我们先画出烽火台。如图所示:

烽火台横平竖直,所以我们的线条也要尽量的竖直,不要完全。由于透视的原因,我们由远及近,多画几个烽火台。如图所示:

然后画出城墙,将烽火台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在城墙上也画上护栏,并且添加上地面细节。在旁边添加出山峰的山峦。如图所示:

最后进行图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修正。如图所示:

带父母适合几月份去北京看长城为什么

五一前,或者十一后,这两个时间段气温适宜,不冷不热。春天山上鲜花满山,秋季红叶遍野。最好避开假期,不然人特别多。

如果父母就是想打卡八达岭长城,春季可以做s2线,选择春季开花的时间,沿途就很美,直达八达岭长城。

如果不一定去八达岭,还可以去怀柔慕田峪,东直门有直达车过去,那里也不错。游客量相对八达岭会少一些。

秦朝没有水泥技术,那么万里长城是用什么修的呢

问:秦朝没有水泥技术,那么万里长城是用什么修的呢?

秦朝修的长城主要是夯土,只有主要的地方才用砖修,现在的青砖长城是明朝修的,差了一千六七百年。

但是,明朝也沒有水泥技术,他们是怎么修长城的?

除去前面的朋友们说的用石灰,还有粘土糯米浆之外,还有一项主要技术。

我们村在文革时期拆了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庙,这座庙完全是用古青砖砌成,用的粘合剂就是白灰。但这白灰只薄薄的一两毫米厚,而砌的非常结实,一面大墙几十人一齐用力推都推不倒,就是一块砖一块砖的拆下来的,白灰也很容易刮掉。

原来这座庙用的是磨砖对缝的技术,用人工把青砖磨的超平,和玻璃一样平,两块砖垒一起只看到头发丝的一线之缝,这样砌起的墙就是不用粘合剂,也是很牢固不容易推倒的,何况是用了做水泥主要原料的石灰?

古城墙的牢固,其中很重要的技术就是磨砖对缝。

古代修建万里长城需要花费多少钱,真的是百无一用吗

古代修筑万里长城为防御北方游牧入侵所管辖的疆域,损害百姓正常生活和维护秦始皇统治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把先前诸侯割据的城墙去连接起来,修筑成万里长城对抗外来侵犯起着具有历史深远重要意义。有关修筑万里长城需要多少钱,当时也没有确实数据统计,所以是无法证实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