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主张是什么?孔子的主张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主张,二是经济主张,总括起来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这套主张中,处处都闪烁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一、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政治思想很丰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与民同乐、民贵君轻、天与民归等内容.(一)、保民而王(二)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同情,并不是说让一国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样的快乐.(三)、民贵君轻孟子对百姓的同情和重视是真诚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干旱水溢,则变置社稷.(四)、天与民归天与”即君权神授.“民归”即百姓认可.自孔子以来,儒家即选择了一条远神近民的思想路线,但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残余.孟子也是这样,他认为天子是由天选择的,并认为天所选择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二、孟子的经济主张

和孔子一样,孟子认为,所谓“仁政”,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幸福安宁.为实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以下几点经济主张:(一)、正经界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二)、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让人们具有一定的财产,这实际上是井田制的内容之一.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三)、管理原则孟子还讲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

孔子是鲁国人,他主要的成就就是开创了儒学。

“仁以处人”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孔子的核心理论。在教育方面,孔子的主张体现在“有教无类”上,孔子从来都不会问弟子的出身贵贱,孔子的学生哪个地方的都有,来自于不同的阶层。在政治上,孔子强调“以德治国”,将传统的“礼治”变成了“德治”。

接着我们就来说一下礼。我们知道西周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的,孔子也把礼作为治国思想,认为礼就是治国之本,通过“礼”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它变得越来越束缚,影响了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论语》当中有一句话我们都读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最后一个“知”,就是同“智”。意思是知道、智慧等。孔子认为,智是人的行为规范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跟信还搭上了一点边。

最后说孝悌,这个指的就是对父母要孝顺,对兄长要友爱。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他的弟子根据他的思想,还将孝与悌并称为“为仁之本”。它不仅可以促使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

斡离不为什么主张不灭宋,而主张金宋议和

斡离不是主张灭宋的。

完颜宗望(?—1127年),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次子,金朝宗室,名将。完颜宗望经常跟从金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屡建殊功。
宋人称之为“二太子”,是“四太子”兀术之前的金军化身。 完颜宗望一次攻辽,两次攻宋,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战功赫赫。

天会五年(1127年)六月病逝。天会十三年(1135年)追封魏王。皇统三年(1143年),进许国王,又徙封晋国王。天德二年(1150年),赠太师,加辽燕国王,配享太宗庙廷。正隆二年(1157年),例降封。大定三年(1163年),改封宋王,谥桓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

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创造了思想基础,这一方面的加強了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的对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这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堤,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堤都是靠不住的,但古时候人们认为是自然成立的。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学说。

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

相反,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洪荒、瘟疫、日食等灾异的事件。

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论述天人关系,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

不知其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以及所谓的“天谴”。

“天人感应”是一种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

封建王朝,帝王一人独尊,“君权神授”就是皇帝也怕天老爷,以约束行为,这个不可信的。

“大一统”就是尊祟一统的观念。

《汉书、董仲舒传》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可见,在春秋时期,大一统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所崇尚的观念,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大统一的表现。

思想界虽有“百家争呜”,在政治理念上有“王道”和“霸道”之别,但大一统这一点是各家共同秉持的观念。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提出的“天下恶乎定”的问题时回答说“定于一”。

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墨子主张“尚同”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最终在文化与政治两大基本领域都确立了大一统的秩序。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包含三个方面:

1.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

2.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神授”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神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3.提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