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高清作品全
发布时间: 2023-07-11

点 击 上 方 “ 书 与 画 ” 可 以 订 阅 哦

书画文化

张大千(Chang Dai-Chien),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是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和对民族艺术的强烈自信,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具有典型意义。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

▲ 张大千临摹壁画

1941年5月,张大千携三夫人杨宛君(后二夫人黄凝素加入)、儿子张心智、侄儿张彼得、学生肖建初和刘力上及几个裱工,后又聘请藏画家索南丹巴的四个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近三年,他匍匐于昏暗的洞窟角落,神往于斑斓的佛教圣境,倾倒于瑰丽的艺术画卷,如痴如醉。

展开全文

张大千曾在敦煌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 张大千在敦煌期间难得的休闲时刻

敦煌石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张大千正是对敦煌艺术进行全面整理、临摹、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第一人。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共临摹作品276件。这一经历,使得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浓艳又不失端庄,与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

经过敦煌艺术的洗礼,他的视野更开阔,气势更恢宏,技巧更娴熟,手法更多样,艺术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敦煌临摹的壁画其中62幅于49年带去台湾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1953年1月19日转交给成都四川博物馆代为保管。由于敦煌壁画中许多已无迹可寻,这批壁画摹品更变成了研究敦煌壁画和张大千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陈寅恪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人才特具,虽为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开一新界境。”

作品欣赏

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

绢本设色

189.5cm×84.8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临摹的原壁画位于莫高窟第66窟,为初唐时期所绘。此幅《南无观世音菩萨像》重彩设色,画面鲜艳,是张大千临摹诸多敦煌观音造像作品中的杰作之一。画底为黄色,观音菩萨头部两重同心圆头光,高发髻戴三珠冠,上饰仰月。眉眼细长,高鼻丰唇,方圆饱满,温和艳丽,妙相庄严。上身坦露,下穿红色罗裙,饰项圈和腕钏,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两角尖长。双手执白莲一蒂至肩部,代表心性本净、救度六道众生。赤双足,左脚踏蓝色莲花,右脚踏红色莲花。身躯匀称,体态丰满,呈“三曲式”站立。宝像典雅慈祥,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衣服纹饰色彩多用石青、石绿、土红色,菩萨身上璎珞珠宝点缀,画面华丽而高贵。宗教壁画中的人物衣冠服饰,是当时社会人物日常装扮的现实反映,并随时代的改变有所变化。唐朝初期,妇女服饰多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部绕有披帛,风格较为简约。至中晚唐日趋呈现衣裙宽肥,褒衣博带的特点。

临摹唐释迦佛图轴

纸本设色

214.7cm×85.5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中释迦牟尼高肉髻,面相方圆饱满,高鼻深目,头光作三重同心圆妙相庄严。头顶华盖呈伞状,色彩丰富,有土红、石青、石绿等色调构成,顶部饰摩尼宝珠,华盖内部中心为倒垂莲花,所饰璎珞较为粗大,下部垂有铃铛,珠串中多蓝绿色松石。

释迦佛右手曲抬持佛钵,左手自然曲垂。内着僧袛支,外穿宽大通肩袈裟,腰间系带,赤足踏与莲座之上。画面右下方白描勾勒女供养人像,未着色,唐代装扮,手持长柄香炉。画面线条遒劲流畅,给人以庄严富丽之感。

注:此幅图中佛像袈裟穿反了,佛制穿袈裟应偏袒右肩,而此图为偏袒左肩,可能绘制时粉本方向搞错了。

临摹十一面观音像轴

纸本设色

125.9cm×61cm

四川博物院藏

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的职责是拯救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被人们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有关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十一面观音神咒经》、《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神咒心经》。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等现世利益。

此图绘十一面观音赤足立于蓝色莲花座上,共十一张面孔,分层排列。一面,化恶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为暴笑面,最上一面为佛地,功德圆满。此图临摹时并未区分表情。菩萨八臂在身体两侧分三层排列,最上部两手向上托举日、月;中间两手左手提执净瓶、右手执柳枝;中部另两手左手施“斯克印”,此印又称“愤怒印”、“禁伏印”,即密宗的“降魔印”。右手执未放莲朵;下部两手下垂,施“与愿印”。“与愿印”具慈悲之意,满足众生愿望,此手印常与“降魔印”同时使用。

临摹杨枝大士图轴

绢本设色

195cm×72cm

四川博物院藏

图中所绘杨枝大士像,头顶华盖,华盖由伞盖和垂幔组成,伞盖顶部饰白色莲花托燃烧火焰的摩尼宝珠,伞盖周围纱网垂幔,四周边沿均有小珠串成的璎珞装饰。华盖下大士束高发髻,头部有圆光,蓝色长发披肩。面相丰圆饱满,眉目细长,高鼻,唇边上下有胡须,长垂耳。上身袒露,斜披络腋,青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下身穿赭红色长裙,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披帛两角尖长。戴项圈,饰臂钏手镯,身上披璎珞。

临摹五代地藏菩萨图轴

纸本设色

163.1cm×111cm

四川博物院藏

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共称佛教四大菩萨。“地藏”二字意为“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为其道场。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亦有六地藏之称,其佛语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此幅地藏菩萨作沙门相,光头,戴风帽,身穿田相袈裟,高鼻丰唇,面相圆润饱满,戴项圈手镯。左腿微盘,跌坐于莲花宝座上,右腿伸出,赤足踩于莲花之上。右手向上曲指置于膝头,左臂弯曲举于胸前,拇指、食指拈扶锡杖。菩萨身后、脑后有圆形的身光、头光,饰以云纹、半团纹等图案。身光的圆与头光的圆相交,莲座宽于身光,与菩萨的面相与身姿成协调、稳定之势。菩萨头光上端浮缠枝花卉华盖,上饰璎珞珠幔。地藏菩萨两侧站立佛教弟子,梳高肉髻,右侧弟子身穿青衣,左侧弟子身穿红衣,均手持经卷。菩萨身后幻化出云彩,左右对称,分布均匀,分别代表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六道轮回。人物眼部未点睛。画面上部有七处榜题长条,均未题字。通幅设色艳丽,描绘细腻入微,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临摹持剑菩萨图轴

纸本设色

216.7cm×104.4cm

四川博物院藏

持剑菩萨束高髻,头光饰三角纹饰,戴宝冠,面相丰满圆润,长垂耳,高鼻丰唇,人物虽未点睛,但运用面部的色彩晕染,巧妙而生动地突出了眉眼和脸颊的凹凸变化。项、臂饰璎珞环钏,青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风带绕双肩飘逸生动。右手持剑,左手托三叉金刚杵,赤双足踏莲花宝座。人物肌肉感强,英武挺拔,给人以刚劲威猛之势。作品线条遒劲,色彩鲜丽,娴熟的运用晕染将衣褶纹理表现的生动细腻,为张大千临摹作品中的精品。

临摹盛唐鬼怪图轴

绢本设色

218.4cm×71.9cm

四川博物院藏

唐代张彥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可见,“鬼神”内容在当时已经成为和人物、花鸟一样的独立题材。敦煌壁画中的鬼神形象,于晚唐时期的四天王册中可见。四天王是佛教中掌领鬼魅、护卫世尊之神,其周围多绘有他们所掌管的热病鬼、饿鬼、梦魇鬼、飞鬼、恶鬼等形象。这一时期的鬼怪形象多为阴森恐怖,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此图描绘的是南方天王座下的双鬼,前面一鬼上身裸露,下身着兽皮及红色遮裹,正被他自己手仗上盘曲的蛇咬了耳朵,痛得龇牙咧嘴;站在他身后的绿发鬼怪,为此笑得下巴脱臼,赶紧用手托住张开过大的嘴巴。此图区别于一般鬼怪面目狰狞的阴郁形象,两鬼身体健硕,表情夸张,生动诙谐;线条劲健,用敷色深浅的差异表现肌肉明暗和骨骼质感,立体而生动。

临摹狮奴图轴

纸本设色

102.3cm×74.1cm

四川博物院收藏

狮奴,又叫“御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