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全
发布时间: 2023-07-06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贝聿铭这个名字

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

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

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

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1.经典作品

2.作品摘选

3.贝老经历

(本文较长,需耐心观看)

第一部分

【经典作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

改造巴黎卢浮宫设计图纸

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设计的图纸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 多哈

2000—2008

这座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贝老的目标是

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说的,

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

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

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


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

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

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

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美术馆平面图



局部鸟瞰图

鸟瞰图

隧道

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

(新馆)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手绘图

在建筑的构造上,

玻璃、钢铁结构

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楼高七十层

以竹子(节节高(ghs是什么梗?“ghs”是“搞黄色”的首拼音缩写,作为一个调侃意味的网络用语,经常出现在聊天对话中。))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结构模型


贝聿铭在研究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

【其他作品摘选】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

香山饭店

北京

1982年

路思义纪念教堂

台湾中海大学

1956—1963

艾佛森美术馆

1968年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

1960-1967年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9年

德国历史博物馆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波士顿美术馆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1976年

罗彻斯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1976年

费城社会山项目

上海艺术博物馆

威斯纳馆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1985年

达拉斯市政厅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1—1989年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休斯顿

雅各布·杰维思会议中心

澳门科学馆

2006年

第三部分

【贝老经历】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其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

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

贝家族人中人才辈出:

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

与戈、毛、毕姓人家

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

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

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贝氏全家福(左一是贝聿铭)

贝聿铭父亲贝祖诒和夫人蒋士云

贝聿铭年少时与家人的合影(左一)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1935年,年轻的贝聿铭远渡重洋留学

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贝聿铭在哈佛

毕业后

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

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

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

而且一干就是12年

十二年中

贝聿铭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

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

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