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什么,意思?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什么,意思

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自己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非常的方便,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宋朝发明纸币,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国库去领钱,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给朝廷做一个统计。

这里我们插个嘴,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赈灾,修建这一类,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同样的,就像蒙古叛乱时,中央国库也没钱,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富商捐助凑钱,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一堆仆人有点拮据,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不要贪污,年底给你们发奖金,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粮食绢帛(也存放在国库),土地房子,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

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半年一发,因为取钱不易。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后来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变快,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还整日提心吊胆。

如何评价《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

读《道咸宦海见闻录》

——张集馨的宦海生涯

作者张集馨生于1800年(嘉庆五年),卒于1878年(光绪四年),1829年(道光九年)中进士。

整体而言,作者进士出身,精通文墨,才思也应在众人之上。作者自1836年外放为山西朔平知府后,三十年间曾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但是,整个官场生涯中,作者始终未能做到封疆大吏。

最初,张在知府任上,勤于政务,有一番成绩。后当上“肥缺”陕西粮道,对奢侈、腐败、交际等逐渐加深认识。后来调任四川,处理政事颇为得力,并与琦善搭上关系(获得赏识),上升势头良好,但似乎对官场风气颇为不能适应。之后却因琦善倒台,自己也受了连累,官场蹉跎十年,身体也已不济。在琦善之后,作者再没有得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提携,反倒是遇到了很多掣肘之人。(作者还是李鸿章的儿女亲家)。等再次获任甘肃按察使时,已经心气不在。之后赴多地任职,从起初的认真办事到后来精力不济、心气已灭,逐渐敷衍混事。

宦海沉浮,荣辱恩怨:

》年五十时,“年已五旬,功业未就,读书仕官,无异常人,自顾头颅,业经斑白,殊可愧也”。

》到任时给上司致意送礼,结果被门房“欠平六分,立时掷出”,“因思庆督已经说余脾气太刚,只好容忍,令家人再加一钱送去,以后致送皆加平,始不挑剔”,感叹“晚年薄官,乃受奴辈荼毒,殊可慨也!”

》“十余年来,余遭谗毁,东奔西走,宦辙屡更,不问家事”

宦海沉浮,历尽人事:

关于桂良

作者如果不主动向桂良低头,主动认错、执弟子礼,很难再有出头之日。桂良可能就是讨厌他是个满腹经纶的进士出身!

关于应酬之道

在四川,一个茶商的儿子,由刑部司员捐纳知府,“应酬之道,最为优长,未几而相得甚欢”,通过在吏部任职的杜受田之子,派到四川,又与作者很快交好,被推荐到总督琦善(“人甚聪明,再加历练,当是美材”),遂得到了一个知府实职。

关于主战派

颜伯焘,一个坚决的主战派、一个被英夷坚船利炮吓破胆的老头、一个家产惊人的总督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实际上用现在最直白的话说,清朝的养廉银就是将部分贪污合法化,以朝廷的名义将其直接派发到官员手中,以期待遏制官员的贪污腐败,但效果并不明白,甚至适得其反。

养廉银起始于雍正年间,应该说,满清官员的俸禄并不高(仿明朝例)。他是清朝特有的官员薪俸制度。这项制度从雍正元年开始实施直到满清覆灭。,延续了将近200年之久。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多给你银子,而免于贪污洁身自好。但种下的是龙种收获是跳蚤。结果与愿望相距颇远,甚至走向了反面。除了封建制度和专制皇权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养廉银本身设计不合理、内容不健全,因此养廉银制度并不是解决官吏清廉的良策。雍正本意是想高薪养廉,来培养鼓励官员廉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雍正之所以采取养廉银制度,关键在于“火耗”。所谓火耗,是指在将碎银熔铸成银锭时所产生的损耗,这一方式在明朝就有,清朝政府一开始并不承认这种征收名目,但是屡禁不止,只好默认。火耗地方官的一个主要贪污来源,每年火耗的都是有增无减,导致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说白了,火耗原本是一种潜规则,皇帝认可的一种贪污。但雍正时期将火耗规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将权利收归中央,即“火耗归公”而且对其进行了限制。

  征收火耗是上交给朝廷,而不是归地方官所有,火耗征收额度有限制,只许少不许多,就算地方官多征收也归中央,在客观上有效减轻百姓的负担。但雍正也知道官员薪俸低微。如果断了官员这个财路,地方官员势必采取其他方式盘剥百姓。所以雍正开始给各级官员发“补贴”为之“养廉银”。如雍正元年,山西省征收耗银四十三万多两银子,其中弥补亏空用去了二十万两,发给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有十一万两。养廉银的发放。受益最多的还是地方官,地方官的俸禄以数十倍地增长,而京官却只翻了两倍。而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俸的10倍到100倍。

根据雍正定下的养廉银规定:

总督13000至20000两,巡抚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5000至9000两,按察使3000至8444两,道员1500至6000两,知府800至4000两,知州500至2000两,知县400至2259两,同知400至1600两。其他如河道总督6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

实际上,养廉银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