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纹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蝙蝠的拼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蝙蝠纹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的蝙蝠文化大约形成于两汉魏晋之际,在此之前,不仅文献的记载很少,出现蝙蝠形象的实物也不多见。《山海经·北山经》提到一种名为“寓”的鸟,说它“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后世注释者多认为指的是蝙蝠。如郝懿行注:“此经寓鸟,盖蝙蝠之类,唯蝙蝠肉翅为异。”其实“寓”鸟只是像蝙蝠而已,不一定是蝙蝠,首先“其音如羊”已不符蝙蝠的声音特征,另外《山海经》还说这种鸟“可以御兵”,即有刀枪不入的本领,这种特征更与蝙蝠风马牛不相及。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蝙蝠形象,出现在商代玉器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正面为带冠兽面,以阴线刻画形象,突吻、细眉、圆眼、立耳、悬垂状大鼻,两侧为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加以夸张,又以兽面来神化蝙蝠原有的面部特征,极具神秘色彩。

而在同时期的青铜器上,难以找到确切的蝙蝠形象。古人如何看待蝙蝠这种动物,还不明确,虽然“五福”的概念在《尚书》中已经出现,但在当时对蝙蝠的称呼不同、读音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用谐音法以“蝠”代“福”。

两汉以后,蝙蝠的名称和读音已确定,《说文》称:“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续博物志》、《孝经·援神契》等书对蝙蝠的生物特性也有所记载。

蝙蝠的形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铜镜上。该时期有一种镜子名为连弧纹镜,实际上是变形四叶纹镜,此类镜的显著特征是原来钮座附近的四叶纹脱离了钮座,独立发展成形如蝙蝠的纹饰,向外呈放射状,占据镜背的中心位置。

汉代镜背上的纹饰均有吉祥寓意,这种由草叶纹演变而来的蝙蝠纹,应与汉代流行的神仙观念有关。当时民间有一种传说,称生活在钟乳洞里的蝙蝠因能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它们身体的颜色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黑色变成通身雪白,成为“仙鼠”。

蝙蝠的拼音

蝙蝠的正确读音: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为什么蝙蝠是哺乳动物,却是“虫”字旁

动物的分类。是近代才比较完善和科学的。

蝙蝠造字的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清楚。

蝙蝠的汉语拼音读音

蝙蝠拼音: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前肢已变化为翼,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也有少数食果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